时代财经APP
时代财经APP

立即扫码下载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微信

立即扫码关注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时代财经APP

缅怀!一天痛失两位院士,那个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

作者:于小娟 2021-05-22 17:15

“稻米,在汉语中,不只是一个名称,在‘高产水稻之父’袁隆平看来,这个词的重要含义只有一个:生命。”

5月22日下午,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相继离开了我们。

13时02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因医治无效于上海逝世,享年99岁。

13点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一位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一位是“杂交水稻之父”。

作为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从1964年便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攻克了“制种关”。

从赤脚下田,到车上常备雨靴,再到把试验田安排在住宅旁边,袁隆平的一生都在与稻田一同奋战,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毕生所求——“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该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表达了哀痛的心情,“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VCG11409763016_副本.jpg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失败中发现积极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谈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袁隆平曾对媒体说道。

1930年9月,祖籍江西的袁隆平在北京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袁隆平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四处奔波,当时倒在路边的饿殍对袁隆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1953年,袁隆平从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从那时起,袁隆平便立誓要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不再让百姓挨饿。

在上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使得粮食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大问题,一次意外机会,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继而推开了水稻杂交实验的大门。

他提出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设想,并设计出了整套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案,即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然后通过“三系”配套,完成杂交水稻生产。

通过不断研究,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杂交水稻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袁隆平也曾遭受过不少失败和质疑。一边面对国际权威对“水稻杂交无优势”的批判,另一边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他不惜跑遍大半个中国,寻找了6年之久。

1973年,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86年,他又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直到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我国终于在4年后实现了每亩700公斤的目标,之后的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达成了“三连跳”。

对于水稻研究生涯中的挫折和磨难,袁隆平认为这是常态。“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失败了就失败了,不是说身败名裂,人家不会笑你的。我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我再爬起来再干,就是了。”

他的学生对此也回忆道,每次遇到瓶颈和困难,袁隆平总会亲自到现场指导,并不断的鼓励大家:“100次实验有一次成功就很好了”。

对此,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曾评价袁隆平:他善于在失败中发现积极的一面。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上承载了许多荣耀:

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此外,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然而人们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个皮肤黝黑,体型瘦小,顶着烈日埋头在稻田的身影。

或许正如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写道的:“稻米,在汉语中,不只是一个名称,在‘高产水稻之父’袁隆平看来,这个词的重要含义只有一个:生命。”

回顾袁隆平的一生,不难发现的是,在他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是比粮食、稻田和人民更重要的。

2019年,在启程去北京参加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之前,他还特地去田里跟超级稻“告一下别”。活动结束后当天,袁隆平就要返回湖南,原因是“明天又要到田里去”。

这些年来,袁隆平一直有两个广为人知的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真的做过这样一个“禾下乘凉梦”,梦里的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他和助理一同在稻田散步,在穗下乘凉。

另一个" 覆盖全球梦 ",便是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更多的人。

实际上,杂交水稻在1981年就开始走出国门,甚至有人称之为“杂交水稻外交”。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就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水稻生产国解决粮食问题的首选战略,如今已推广至 20 多个国家。

不过截至2014年,杂交水稻在全球的种植面积仅为7500万亩,占全球种植面积不到10%,但袁隆平又一次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他说到,哪怕只有一半水稻面积种植杂交水稻,按最保守的每亩增产 100 多公斤算,“也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

对于这两个梦想,袁隆平说道:“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曾有记者问道:“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饿殍遍野)再次出现?”袁隆平随即坚定地回答了两遍:“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