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时代财经APP

立即扫码下载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微信

立即扫码关注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时代财经APP

疫情中毕业的医学生:曾连轴工作一个半月,但从医满足感无法用金钱衡量

作者:韩利明 2023-01-31 19:11

2022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文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关心。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古往今来,从医之路并不轻松。

当前,我国对医学生的培养实行“5+3+X”制度,即5年本科+3年硕士/医师规培(规范化培训)+博士/专科医师规培。在选择完成相应年限的学业后,他们需要作出选择:继续从医?去大城市还是小城镇?

疫情三年,医护人员始终身处最前线,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生队伍的新生力量,在“羽翼未丰”之际,亲历与目睹了这场医学前辈和病毒的“生死战役”。他们承担着高强度工作,面临被感染的风险和心理压力。这些都或将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

相比于资源较为丰沛的大城市,也有不少医学生选择留在小城镇。在那里,医生一向是亲戚朋友心中公认的“铁饭碗”,他们被认为拥有社会地位和稳固的财富。或许他们尚未明白“白大褂”的真正含义,就已经被推着往前走。

近日,时代周报记者采访两位在疫情中毕业的医学生,医学专业或许并非他们的高考第一志愿,在经历硕士/规培的一线防疫支援,毕业后选择回到小城镇医院,常规工作和防疫支援交叉进行。随着新冠感染高峰的回落,他们也回到本职岗位。

作为在疫情期间成长起来的医学生,他们眼中的疫情情况如何?是否对自己的选择后悔过?管中窥豹,基层医疗机构运营现状如何?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陈晨:后悔过,但从医的满足感无法用金钱衡量

新冠疫情爆发时,我正硕士在读,同时在南方三线城市的医院规培,这是一间以中医骨伤、康复为重点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学校和医院在评估感染风险后,暂停我们的一线临床工作,直到2020年5月才陆续返回医院。

前期,我继续做些基础性工作,包括写病历、办理出入院手续等,带教医生也会给独立值班、动手实践的机会。随着疫情防控深入,医院接到防疫和公共卫生任务,由于医务人手不足,我们也被派遣到其他地方支援工作。

2021年6月结束学业后,我经历了一段寻找工作的空窗期,最后到隔壁城市的三级甲等骨伤专科医院的正骨科工作,主要负责骨折或脱位的保守治疗。同时也负责医院辖区内的公共卫生任务。

在当地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院里近90%的医护都在外面支援核酸、方舱医院等工作。当时我被派往方舱值班,一待就是半个多月,14个工作日叠加7天自我隔离。那段时间医院只发放平均绩效,好在方舱值班医护每人每天会有50元补贴。

2022年12月底,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当地很快迎来了感染高峰。医院统一分派任务,取消所有休假,大家都在门诊坚守。口罩、面罩、手套、防护服成为日常标配,最担心的是医护人员大面积感染下,医院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好在我们挺过了最难的日子,集中在发热门诊的患者数量陆续下降,农历正月初五左右,正骨科的患者人数明显增多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似乎正在回归。

但是回看疫情防控期间,医院床位短缺、医护人员不足等情况显露无疑。医院也在着手扩张,按照计划,今年下半年我们会搬到新院区。医院床位从600张扩张到1000张,作为配套,医院也新招收了200多名医护。

原本想读军校的我,已经从医近一年,“医生”这两个字比我早先的理解重得多。老实说,我也曾在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后悔从医,但就业后,我能在从医过程中得到患者的肯定,获得一些满足感,这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林屿:用动态心电图“换”休息机会,工资未及预期

我出身于“医学世家”,2013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家人曾以“医生任务重、工作辛苦”等经验劝说我选择其他专业,或许是命运使然,我还是成为了医学生。经历了“只要专业选的好,年年期末赛高考”的学习后,2019年开始到市中医院规培。

总结规培工作,每月领着850元的补贴,做些跑腿的活儿:在各个科室轮转、写病历、办理出入院手续,对提升专业能力的帮助并不大。甚至拖欠的独立值班补贴,也是在我将事情发布到网上引发关注后,学校才支付的。

新冠疫情爆发后,规培生放假了一段时间,由于医院人手不足,我们也参与到防疫工作,主要是疫苗普及和核酸采样。

2021年6月,我从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回到县城中医院的康复科工作,主要负责针灸康复理疗。这是小县城的二级甲等公立医院,承担了城镇里大部分新冠感染病例的救治工作。

那段时期,我更多是在外面支援抗疫工作,曾在防控隔离点驻点半年,前俩月还有50元/天的补贴。驻点隔离期间,医护人员紧缺,没有安排轮休,哪儿有活就得补上。

当时我在隔离点连轴工作了一个半月,熬夜通宵的生活使我开始出现胸闷心悸失眠等症状,做了动态心电图发现心脏出现问题,不能再熬夜了,才返回家中休息。从隔离点回来的后遗症是生物钟紊乱,白天睡觉,晚上对着天花板发呆。

2022年底,防疫政策调整后,小镇的新冠感染速度比我们预想中的快得多,元旦前已经迎来感染高峰。那段时间发热门诊每天都有上百名患者排队就诊,住院内科没有床位,很多患者都只能推到其他医院去。

我被抽调到发热门诊支援。当时医院停止了核酸采样,只能根据患者的症状判断用药情况,通常是一个中成药和一个西药搭配使用。医院的药物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但也没有多余的药物可供储备。

农历春节期间,发热门诊的患者数量持续下降,医院新招收了70余名医护,人手相对充足,我也回到了自己的科室。

这段时间医院工资照发,但是绩效已经快发不出来了。不管是主任医师还是新入职的医护,每个月都是统一绩效830元。对我来说,有一份编制内工作,每个月两三千的工资,叠加4000元的硕士补贴,加起来尚算可观,但也不及预期。

回想当初的选择,后悔是没有的。我从大二学习针灸推拿开始,可以独立解决家人身体的一些小疾病,正式工作后有了收入,学到的知识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正向反馈,这些都让我感到满足。

“缺设备补设备,缺人才补人才”

2022年12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文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关心,明确要求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落实激励保障政策,将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重要内容。要按照规定落实好临时性的工作补助和绩效工资等激励政策。

据了解,上海、浙江、福建等地方已相继为一线医护人员发放数千元奖励。上述两位来自福建省的受访者也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奖金发放。

与此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缩减医护工资/绩效等事件层出不穷。考虑到医学生教育成本、医生工作强度,如何在薪酬待遇中保障和支持医护人员,有待重视。

另外,防疫政策转向后,大量患者涌入医院,医疗体系遭受前所未有的高饱和冲击,医护人员紧缺、病床数量不足等现状暴露无遗。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GAHA)主任庄一强博士曾向“八点健闻”表示,2023年或将是秩序重建期,各级医院进行重新梳理和定位,“缺设备补设备,缺人才补人才”,最后才是考虑“永续经营”。

现阶段,新冠疫情感染高峰持续回落,对于康复的人来说,生活正在回归久违的正常。但对于医院和医务人员,与疫情的对抗还在继续,与医院盈亏难题的对抗还在继续。

(文中陈晨、林屿均为化名)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编辑:时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