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谁也不能阻止《人民的名义》里的达康书记霸屏。
一个“达康书记别低头,GDP会掉”的表情包,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红,估计连演员吴刚自己也始料不及。
这归功于吴刚成功演活了一个“GDP控”,在剧中他饰演的李达康,性格耿直、公平正直,心系GDP……
剧中有个桥段,副市长丁义珍贪污腐败的恶行暴露,在抓捕丁义珍之前,政府高层开会进行了“充分讨论”,书记表示,如果突然把丁义珍抓走了,造成恐慌,吓走投资方怎么办?投资方关系到GDP。而GDP是和政绩挂钩的。
那么多人对达康书记的GDP有着深深的共鸣,不是因为大家都控GDP,而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在工作中,也都心系一个数字,KPI。
说到KPI或者绩效考核,很容易联想到这样的场景,年终评核的时候,老板手上拿着一叠数据报表,上面罗列着各种业绩指标,而员工则焦虑不安地走到桌子的另一端,盘算着如何为这些不好看的数据解释原因。
然而曾经流行一时的KPI已多次被诟病,微信之父张小龙对内喊话“警惕KPI”;王石直呼KPI就是企业的脓包;李彦宏把百度因竞价排名长期处于风口浪尖上,归咎于“对短期KPI的追逐”。
如今,对于KPI的主流观点是,KPI主义使员工被升职加薪所吸引,过于关注绩效数字,为了短期收益,忽略了企业经营的初衷,错吧KPI当成了工作目标。
KPI主义是什么?
是企业将短期财务指标(如销售收入)作为公司的关键绩效指标来考核公司管理层,确定KPI指标一般是从上而下的,上级领导简单粗暴地制定出KPI,把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强行拆分给下属团队。
指标完成的结果要排序甚至比例强制分布,排名和个人奖金(系数)紧密挂钩,并直接影响基本工资调整和职位晋升。
KPI没有完成、排名靠后的员工,会被惩罚甚至解雇。
在完全以目标为导向的模式下,员工多呈现出狼性精神,唯业绩指标论。
这种目标驱动下,企业也许获得了短期的快速收益,却牺牲了企业长期的发展,损害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现象,在互联网企业并不少见。
KPI压力下的后果
魏则西事件将百度推向了风口浪尖,可百度竞价推广的背后,难道不是KPI在作怪吗?
魏则西事件后,李彦宏质问“为什么很多每天都在使用百度的用户不再热爱我们?为什么我们不再为自己的产品感到骄傲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反省的结果是“因为从管理层到员工对短期KPI的追逐,我们的价值观被挤压变形了,业绩增长凌驾于用户体验,简单经营替代了简单可依赖,我们与用户渐行渐远!”
李彦宏甚至更进一步警告“如果失去了用户的支持,失去对价值观的坚守,百度离破产也真的只有30天”。
欺诈广告并不是百度员工的判断力不行,而是出于KPI的压力。
KPI主义隐藏着对人性的考验
KPI难以达成,在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物质欲望难以满足,升职加薪驱动下的员工会怎样?
他们执着与高薪水高职位,无法调动积极性,造成人与人之间、部门之间的竞争,打击员工的士气。
KPI主义在短期内的确是可以实现收益最大化的,但是赚了快钱的同时,员工的正确成长受到压抑,甚至降低工作的成就感,最终承受后果的还是企业的发展。
去KPI会怎么样?
2015年初,小米给定了一个8000万台的销售预期。所有的工作,都围绕这个任务来展开。
小米的动作开始变形,甚至有人说“小米手机不再发烧了”、“小米的产品节奏乱了”,还有“小米啥都做,就是个百货公司”,还有人说“5年后,小米肯定消失”,各种各样的负面报道和批评甚至诋毁。
雷军在内部演讲时指出,“这时候,我们就要多想想,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雷军说,小米决定继续坚持“去KPI”的战略,放下包袱,解掉绳索,开开心心地做事。“我们相信,开心了才有激情动力,开心了才有创造的灵感,我们每一个同事开心了,用户就一定能开心,成绩就一定会有,股东也就一定能开心。”
小米的战略能不能成功还有待时间检验。而众多声音均指向一个方向,到底KPI的作用是什么?
KPI的本意是关键绩效指标,是分拆企业战略目标,明确部门责任,衡量员工表现的量化工具。然而过分追求KPI,很容易就会使企业的大目标被模糊。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除了小米,还有很多知名企业,他们尝试重建绩效制度。
德勤已经从完全不采用评价系统回归到了绩效管理制,让项目负责人和经理们以季度为阶段将员工分为四类。
普华永道最近在客户服务领域做出了类似举动:员工们依然会收到一年一度的单项评价,但是他们现在会在5种能力上接受上级审核,并且还有其他相应的发展意见反馈。
绩效考核或者反馈,在考核员工工作表现时,或许是时候从升职加薪的功利趋向,回归到帮助员工成长的本源。比起冰冷的数据,从多方面反馈员工的工作表现,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能力,继而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本文部分观点来自百家号祖井网)
关于时代财经
本站所刊登的时代财经及时代财经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时代财经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