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大赛SEED AWARD2019现场 卢洁萍摄
“面对如此多的卫星,我们又该如何管理和使用?”日前,航天驭星联合创始人董玮在参加科技创新大赛SEED AWARD2019时抛出了这个命题。
地球上空已迎来一场商业卫星发射潮。2015年,SpaceX提出星链(Starlink)计划,希望在2020年代中期前,通过构建低轨卫星星座,为全球提供互联网接入。
根据计划,SpaceX将发射12000多颗卫星,事实上这个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以来发射的卫星总数。而在今年5月,SpaceX已成功将60颗互联网卫星送入太空。
作为SpaceX的老对手,OneWeb则计划将另外1330颗卫星送入不同高度的太空中,使该公司卫星总数达到1980颗。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卫星进入太空,茫茫宇宙当中,同样需要一些后市场的布局来优化管理卫星。
在国外航天公司的刺激下,借着军民融合发展东风,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在2015年后大量涌现,零壹空间、九州云箭、灵动飞天、星河动力等民营火箭公司相继注册。
根据北京未来宇航空间技术研究院的《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下称《报告》),截至2018年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领域公司有141家,其中民营航天企业123家,占比87.2%。《报告》还预计,到2025年前我国将发射约3100颗商业卫星。
过去几年,民营火箭公司崭露头角,商业卫星升空渐渐活跃,同时也拉开了国内商业卫星测控公司为商业卫星提供运营服务的大幕。
董玮说,“测控服务是卫星应用的刚需,测控网是商业航天产业的基础设施。星座计划不断亮相的背后,必然需要一套卫星的测控网,这包含遍布于全球的卫星地面站和卫星测控指挥中心。”
卫星产业的本质是数据和通信服务。简单来说,卫星相当于一个在天上飞的传感器,卫星采集到的数据要实时传回地面才能够使用,同时卫星测控公司也需要通过地面测控设施给卫星发送指令、控制卫星,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
气象服务、地理信息、位置服务、卫星宽带、远程教育与会议等卫星产品和服务越来越触手可及的前提,就是对卫星及其数据的有效管理和获取。
虽然航天产业前景广阔,然而目前对于卫星的使用却并不方便。
香港大学太空研究实验室执行主任苏萌就向时代财经表示,“测控向来是航天产业的一大痛点。”
对于商业卫星来说,使用传统的卫星测控仍有三大挑战。
首先是卫星测控所需要的地面站昂贵,可用资源太少,无法满足商业卫星更多维的需求。
其次是卫星目前无法实时连接互联网从而被及时使用。卫星通讯使用的是微波通讯,所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而互联网使用的是数字信号,中间需要测控网实现一个转换。卫星数据的相互割裂,使得不同运营商的卫星数据不能跨平台实现共享。
最后一个问题是,虽然目前移动互联网非常发达,但是对于卫星行业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卫星还不能通过普通手机终端实现访问。
董玮如此解释目前卫星产业的现状,“所以卫星数据链路不畅通,卫星管理与数据获取难是目前航天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传统测控中心一般承担国家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任务,但对于商业卫星来说,传统测控中心不仅测控成本高、一般只面向单星服务,也已不能满足其更加灵活、便捷、低成本的卫星检测和数据收发需求。
如今的商业卫星测控,更加倾向于研发基于云服务的卫星测控中心,为星座服务。从前人们往往将卫星测控形容为牵着“风筝”的“风筝线”,而现在的商业卫星测控企业则更多将自身定位为卫星的“云管家”。
“我们要构建一个卫星的云网,通过这个云网赋能卫星,一个是建设基于云网的分布式卫星在轨管理平台,为商业卫星提供在轨测控、碰撞预警和卫星定标等卫星在轨所需要的圈套服务,去提升卫星的使用效率;另一个是在应用端,我们通过做测控所获取到的卫星数据,构建一个卫星数据存储和分发的服务平台,向各行业提供和分发卫星数据,让卫星更易用。”
对于卫星“云网”的建设,董玮介绍,“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将卫星真正接入互联网,也已实现手机移动终端实时监控卫星数据。‘喝着咖啡做测控’已经变成了现实。”
接入云的卫星测控软件系统 来源:航天驭星官网
而由于测控中心“分布化”的实现,卫星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对卫星进行管控和管理,卫星管理系统的运行成本也由此大幅降低。
“事实上,传统测控中心和民营测控企业本质上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彼此的工作重心不一样。传统测控中心瞄准国家专项重大项目,商业测控机构则是为商业卫星服务。”北斗导航专家肖雄兵如此向时代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商业航天发展需要的是一个顶层统筹设计。”
根据肖雄兵的分析,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需要基础资源、资金、人才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良性循环配合。
然而现状是,对于中国商用航天,目前既无明确管理机构,也无相关规范商业航天活动的政策文件。
虽在军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也有多项政策文件都提到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军民共建共用,但是现有发射场、发射塔架仍主要由军方掌握,传统航天测控系统权限也暂未全面放开。
另一方面,商业航天向来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野心大如SpaceX,能支撑其喊出“火星计划”“星链计划”的,是从2006年以来经历了12轮融资后获得的34亿美元。
而根据时代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20余家民营卫星测控企业,绝大部分尚处于种子天使轮、A轮的早期融资阶段。即使是目前占据国内商业卫星测控市场90%市场份额的航天驭星,在去年也仅获得了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
“国内商业测控刚刚起步,如果想要更经济、高效、便捷地处理这几百上千颗商业卫星的监控和通信,还需要大量的地面站。不管是研发还是资金方面,现在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难题。”董玮透露。
就目前小规模的单轮融资现状,似乎还不能支撑民营测控公司的迅速发展壮大。
此外,肖雄兵还表示,如今不管是商业火箭公司还是测控公司,都还缺乏一个清晰且可持续的商业航天盈利模式。
“现在更需要的是一些带有清晰市场前景规划设计的商业星座项目的成功出现,这样这些卫星啊、发射啊、发射场啊、火箭啊、测控啊、运营服务等才能各自齐头并进地往前走。”
随着商业航天应用的普及和深入,商业卫星测控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关于时代财经
本站所刊登的时代财经及时代财经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时代财经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