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近日又有新动作。
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微信公号“南京都市圈建设”日前发布,为更好谋划、推动未来五年都市圈相关工作,南京市发改委牵头开展了新一轮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该中心隶属南京市发改委。根据此前的信息,南京市发改委曾在8月21日和27日先后组织召开了两场专题座谈会,围绕都市圈未来发展深入研讨。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编制课题总负责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甄峰教授在会上指出,经过20余年的建设发展,南京都市圈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正处于从“地理临近”迈向“功能提升”的关键阶段。
随着都市圈此前的规划相继到期,都市圈建设将进入“2.0”阶段,率先开始规划的南京能否代表下一轮都市圈建设的趋势,由“地理临近”到“功能提升”的思路又是否会成为新的方向?
南京都市圈的多重优势
南京都市圈发展,为何总能占据先机?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经国家发改委复函同意,并由江苏和安徽两省政府正式印发,成为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而在此之前,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已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南京都市圈建设起步早,发展周期长,布局较为成熟。
“在本世纪初,南京市就已经有了城市圈发展的初步规划,也得到了周边地市的支持和响应。从交通到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层面一直在推动都市圈建设发展,还有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实施了南京与马鞍山、滁州、扬州、镇江的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使区域内交通网络更加便利。”胡小武说。
南京(图源:图虫创意)
除了起步早这一时间优势,胡小武认为,南京发展都市圈还有文化、交流基础、地理位置等多重优势。
从历史传统上看,南京都市圈内城市的文化根脉和传统几乎一致,都处在以淮扬为中心的淮扬文化圈。“饮食条件、语言方言、文化认同,还有人口结构的融合性等,为南京都市圈区域内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优势。”
从商业交流上看,同样具有不小的优势。“例如在2005年前后,南京新街口的大巴就能直通马鞍山的市区,马鞍山居民可以天天坐免费大巴来南京市购物。一些邻近的城市之间,较早自发进行了商业消费的一体化的建设。”胡小武说。
此外,在他看来,在国内的都市圈中,与其他以省内为边界的都市圈相比,南京都市圈是跨省域都市圈能促进区域一体化和跨省交流合作的机制,也让南京都市圈能从政策层面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重视。
交通与产业的互通互联
在“十四五”期间,交通和产业都是南京都市圈发展的关键词。
国家层面批复同意以来,轨道上的南京都市圈加快成形。《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建设,强化不同模式轨道交通换乘衔接,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通勤的轨道上的南京都市圈。
截至2023年底,南京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里程达到567.46公里。南京到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均已开通高铁或城际,实现1小时通达预期目标,南京都市圈高、快速铁路设区市节点通达率100%。
轨道交通不断拓展的同时,交通服务也体现出更强的一体化趋势。今年8月20日起,沪宁沿江高铁全线各站、宁安铁路等同步开通“铁路e卡通”业务,乘客从南京到都市圈内的多个城市,无须提前购买车票,只需出示二维码即可随到随走。
南京南站旁的铁路高架桥(图源:图虫创意)
在胡小武看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了产业一体化的发展。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内形成了比较有机的分工布局。比如南京在滁州有专门的产业园区,南京跟马鞍山有产业合作区,与淮安也有宁淮经济合作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的建设之后,实现了一小时的都市圈交通模式,由于便利性和临近性,使得区域内的重大产业配套发挥出了高效率的产业垂直一体化分工模式。”
“与此同时,区域内城市化的增长,也会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不动产的投资,对经济的增长带来直接的效用。”胡小武说。
数据显示,2020年南京都市圈GDP总量为4.18万亿元,到了2024年已达5.44万亿元,增量超万亿。
不仅仅是GDP总量实现了增长,南京都市圈在多个维度上均跑在全国前列。
根据8月16日发布的《国家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评价报告(2025)》,在全国17个国家级都市圈中,南京都市圈的GDP总量、人均GDP、常住人口和外资利用及港口吞吐量分别排名第二、第二、第三和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3万亿元,排名第一。
未来的都市圈
“十五五”逐渐临近,新阶段的都市圈发展有何趋势?
据“南京都市圈建设”,未来南京都市圈将围绕高质量功能型都市圈、高品质宜居生活圈、区域协同发展先行区等战略定位,重点打造产业协同的创新都市圈、以人为本的宜居都市圈、安全保障的韧性都市圈、生态优先的绿色都市圈、便捷高效的智慧都市圈等规划设想。
从当前工作规划上看,今年南京印发了《南京都市圈2025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其中明确了区域重大战略落实、产业科技创新协同、体制机制探索创新、民生幸福区域共享等四个方面。
在产业协同方面,《工作要点》提出要聚焦优势产业集群强链,推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整体突围,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车用芯片、固态电池、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攻关和产业化,布局建设都市圈未来产业;聚焦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提出创新推动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推动江宁经开区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
胡小武认为,南京都市圈下一个阶段的建设思路中,“一体化”和“同城化”是两个比较重要的目标。“从规划上的一体化,到产业空间布局的一体化,到公共设施的一体化,再到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逐步释放出都市圈的功能,实现都市圈建设从‘地理临近’到‘功能提升’的提升。”
当前,南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中已经体现出了“同城化”的发展方向,在《工作要点》中就提到要“聚焦公共服务互认共享”“持续提升区域内异地就医便捷度”“聚焦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等措施。
与国内其他都市圈对比来看,胡小武认为,广州都市圈的发展对南京都市圈有借鉴意义。“广州和佛山的同城化建设,让两个城市几乎没有边界地融合在一起,其中交通和产业的一体化程度非常高,值得其他都市圈借鉴。”
目前,多个都市圈此前的规划即将到期,或将开启新一轮都市圈规划。
未来都市圈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
胡小武认为,从国内外的先进模式来看,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外,都市圈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打破行政壁垒,在机场等大型交通设施上实现引入每个城市的候机厅,实现“同等待遇同等便利”,同时在都市圈的范围内促进数据的互通互享,实现“区域内一张卡”,弱化城市属性强化区域属性等。
“比如说我们要吃个饭,可以把马鞍山的人喊到南京来,吃完饭还可以回去,形成这种都市圈的同城化社交模式,我觉得其实就到了更高级的一体化。”胡小武说。
他认为,随着各地都市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此次南京都市圈建设中提出的从“地理临近”迈向“功能提升”或将成为都市圈未来的一个大趋势。“都市圈的功能应该包括一体化功能、产业合作功能、文旅消费一体化功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享功能等等。”
“在原有简单地依靠交通链接的便利性,以及地理上邻近性的基础上,释放出经济、文化、旅游、交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更高效的分工合作潜力,共赢、共享、共融,在治理层面的共建共治,实现功能上的同城化。”胡小武说。
由“地理临近”到“功能提升”
关于时代财经
本站所刊登的时代财经及时代财经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时代财经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