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熊猫城:拖垮第二富豪,让富力法院跑不停

昔日第二富豪陈宇光一生的起起落落注定与号称西南第一城的熊猫城分离不开,沉寂良久后再度曝光,也正是因为这个项目。

2月21日早间,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富力地产,02777.HK)在上交所发布一则涉诉公告,富力熊猫城二期的项目公司--成都富力熊猫城项目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富力熊猫城)被其另一股东告上四川中级法院。

该股东名为宝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系一家香港注册公司。时代财经通过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工具企查查,在富力熊猫城项目公司民事案件裁判文书里面找到宝丰国际的真实身份,系熊猫城另一股东陈宇光控制的公司。

根据裁判文书,宝丰国际早在去年9月就已经对富力熊猫城进行起诉,彼时成都富力对管辖权提出异议,四川高级法院裁定案件移送成都中级法院处理。

根据此次披露,宝丰国际向法院提出三点请求:请求判令解散成都富力熊猫城;请求判令支付按照35%的股权比例计算的应分配利润(估值1.1亿元及剩余财产);承担诉讼费用。

宝丰国际宣称,自2007年10月以来,公司委派的2名董事未接到成都富力熊猫城召开董事会的任何有效通知和文件,无法参与运作与管理,成都富力熊猫城的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无法正常运作。

据时代财经查询,富力熊猫城项目公司共有五名董事:李思廉、张弦、周耀南、颜乾江、陈春霁,前三者系富力方人员,李思廉任董事长,后二者系宝丰派驻。

 福利熊猫城.png

熊猫城的历史由来已久,曾带有“西部第一城”,“西南第一SHOPPING MALL”的光环,然而,长达13年的烂尾历史让这一项目沦为“西部第一坑”。

2006年,危难之际熊猫城的老板陈宇光找到富力,项目的烂尾历史才得以终结。

然而,十年已过,曾经亲密的合作伙伴为何今日翻脸走上司法道路?

烂尾十三年,拖垮第二富豪

熊猫城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3年。彼时,正在海南掘金的富豪陈宇光响应家乡号召,回到成都投资。

陈宇光当时就相中了青羊区骡马市的熊猫城地块,筹划将其打造成为一个50万平米、投资额25亿人民币的商业地标。

当时的陈宇光风头正盛,位列1994年福布斯大陆富豪榜第二位,个人资产10亿人民币。除了在海南拥有多处房地产项目之外,陈宇光还掌控着中国第一家民营上市企业海南新能源房地产开发公司(简称琼能源)。

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这个项目需要动用的资金已经大大超过了陈宇光个人身家,风险性可谓极高,而陈宇光就很不凑巧的没能躲过这个项目中最大的风险因素--拆迁。

在项目启动早期,陈宇光率先投下了1.5亿的拆迁资金。按照他的计划,接下来就是引入资金,再是打包进行融资。而当时陈宇光连投资机构都已经找好,预计引入5亿人民币。

但是,因为拆迁无法完成的问题,项目一直无法开工,此前约定好引入的投资机构也就此撤退。

1996年,陈宇光开始了四年的海外奔走,为熊猫城筹集资金,1998年,陈宇光还将新能源的股权悉数出让来筹集资金。用陈宇光的话来说,这是“弃车保帅”。

2000年,陈宇光回归成都,并带来1.3亿人民币资金。2002年,拆迁完毕,熊猫城一期开工。但是,正是这个决定让陈宇光尝到了急于开工的恶果。

2002年至2004年期间,由于资金短缺,熊猫城三次停工。而急于开工也给自身产品设计带来一定的问题。彼时,成都的商业格局早发生变化,春熙路、盐市口、骡马市三大商圈形成,百货、购物中心林立,处于三大商圈夹缝之中的熊猫城并未根据时势作出调整。

一期封顶后,熊猫城面临着招商不利、门庭冷清的困局。与此同时,为了填补资金黑洞,陈宇光将其中一部分物业进行分割出售,且签订了返租协议,这在后来给富力带来了不少困扰。

2006年,在经历了不断的试错和失败之后,熊猫城的资金链仍然吃紧。陈宇光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到,当年我本想只投入1.5亿的拆迁资金,然后主要考虑引资,没想到13年来,我自己已砸了14亿在这项目上。

已经蹉跎了十三年的项目眼看又要落入烂尾局面,债务重压之下陈宇光找到了富力。当时的富力正在寻求上帝地产的全国扩张,对于这个核心地段的巨型MALL项目,富力选择欣然接盘,二者一拍即合。

经过一年的谈判,2007年10月,富力地产正式签下熊猫城项目。根据协议,熊猫城一期由富力持有85%的股权,另天津一家公司持有8%股权,陈宇光持有7%股权;熊猫城二期由富力地产持有65%股权,陈宇光控制的香港公司持有35%股权。

据时代财经了解,熊猫城一期共含建筑体量22.9万平方米,包括购物中心主体、两栋商务楼,其中商场部分在2003年底时已经落成;二期共含建筑体量29.8万平方米,规划建成包含五星级酒店、写字楼、住宅的塔楼。

其中,富力承诺收购和重新装修建设一期项目,计划总投资为35亿元;二期项目富力承诺投资18亿元。富力方面的总投资达到53亿元。

600x400.jpg

(熊猫城项目效果图)

53亿投入,“熊猫难救活

富力入主之后,将一期项目名字由熊猫万国商城更名为富力天汇MALL,并聘请国际机构进行改造设计,聘请第一太平戴维斯和世邦魏理仕两大国际中介机构策划招商。

由于当初商业设计不合理,富力在项目改造上下了一番功夫。据富力地产成都公司总经理张弦介绍,我们的改造平均每平方米投入了1万元,光砸墙就砸了3万平方米,改造光计划就花了1500万元。

除此之外,富力还要面对陈宇光此前遗留下来的产权纠纷问题。

据时代财经了解,2004年时,刚刚封顶的熊猫万国商城曾为了筹集资金,将商场部分物业进行散售,约莫3000多业主购买了其商铺。而在购买商铺之时,熊猫城与买家签订了返租协议,协议中约定房屋租赁时间5-20年不等,另租金按《合同》中购房总金额的9%计算年回报,委托租赁期结束时,将按购房总金额的120%进行回购。

然而,富力在正式接手熊猫城之后,对这一协议拒不承认,拒绝兑付租金、回购等承诺。2009年7月18日,熊猫城的业主们聚集在熊猫城外发生了群体事件,对熊猫城进行施压,这对富力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及至现在,在熊猫城业主论坛依旧可以看到类似以“富力地产欺诈百姓可恶!”、“熊猫城维权”、“10年没办产权证”等为标题的帖子。

经过三年的改造和维权纠纷,改头换面的富力天汇MALL于2010年11月29日开门试营业,而此时距离陈宇光拿下地块已经整整17年。

不过,这个项目在富力的手中依旧没有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由于成都各大商业中心的挤压和项目自身设计问题,富力天汇MALL的招商几经挫折。

据时代财经回溯,在项目重新开业之前,富力曾高调引入嘉禾影院、冠军溜冰场、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广百百货、C&A、H&M等核心品牌。

好景不长,不到两年,作为主力店的广百百货因业绩不佳停业撤店。2013年4月,富力天汇MALL更是再度更名为富力广场,并对场内规划、业态布局、管理人员进行数度变更。

timg (33).jpg

(当年引入广百的巨幅广告)

广百败走成为富力天汇MALL运营不力的一个缩影,尴尬的地理位置+产品设计问题+众多同质化商场的三重挤压下,富力天汇MALL陷入难以盘活的境地,这一情况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地产咨询机构尺度地产曾总结过熊猫城五大顽疾,一、选址不当;二、理念过于超前;三、物业老化;四、运营失当;五、屡战屡败,声誉受损。

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开发顾问部董事罗元均也对时代财经直接坦言:“这个项目做的不好。项目目前人流还是很奚落,整体出租率只有30-50%,加之体量过大,空置空间比较大。”

对于这一局面,罗元均分析到,“项目本来规划的时候就有问题。首先主干道是单向的,对人流量导入很有问题;第二它本身属于旧城改造项目,有很多限制,注定它不能像一个新项目一样规划发展;第三,项目本身内部设计、运营也有问题,项目经历了很多轮的定位改变,还是做不好。”

此外,房地产服务机构锐理数据也向时代财经指出,“尽管处于成都中心地段,但项目东、南、北三面均受到交通导向限制,人流难以转化成有效客流。”

富力入坑,官司不断

除了购物中心本身的问题之外,富力还不得不去应对这个项目源源不断的法律纠纷。

时代财经在企查查上面发现,成都富力熊猫城项目开发有限公司近三年来共收到17份来自法院的裁判文书,共涉及12宗民事案件。其中,富力熊猫城7次作为被告,4次作为原告,1次作为第三人,其原告除了多位业主之外,还包括银行以及本次的宝丰国际。

368736497699147021.png

折戟熊猫城也就此终止了富力在成都发展的信心。据时代财经了解,2007年富力通过熊猫城正式进军成都市场,同年,获得新都区富力桃园项目,两处项目总体量达到84万平方米,占当年富力新获土地的13%。

或许是熊猫城的败绩让富力对成都望而生怯,这两个项目之后,富力在成都十年再无新的产出。与此同时,比富力更晚入蓉的保利、恒大等房企却呈现猛增长的态势,富力完美错过成都市场增长的脚步。

如今再回头来看陈宇光与富力地产的这一段往事,难免不让人唏嘘。这个满载陈宇光商业抱负的巨无霸最终终止了他的富豪故事,而满怀扩张理想的富力地产也在这座庞然大物面前碰了一鼻子灰。

陈宇光对于熊猫城感情之深不言而喻,但这个曾让他甘愿倾覆全部身家才成就的“西部第一城”至今仍处在半死不活的境地,或许是出于个人情怀因素,陈宇光对富力这些年来的运营管理不甚满意,最终才导致今天这一纸诉状的出现。

关于时代财经

本站所刊登的时代财经及时代财经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时代财经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