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1907年,海德格尔暑期回家度假时,从康斯坦兹三一教堂的神父那里借到 F.布伦塔诺的著作 —《论亚里士多德以来存在者的多重含义》,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成为他毕生哲学事业的起点。
1909 年进入弗莱堡大学,前两年主攻神学,辅以哲学,1911年他决定放弃牧师的前程而专攻哲学, 跟随胡塞尔潜心研究现象学。在弗莱堡期间曾为当时德国著名哲学家 E.胡塞尔的学生。
1916 年4 月,胡塞尔受聘到弗莱堡大学继承里科的讲座。于是海德格尔得以亲聆胡塞尔的指教。那时他白天在邮局工作,晚上则在大学里听课或讲课。1917 年海德格尔与艾弗里德(Elfride Petri)结婚。婚后再次应征入伍,在西线战场服役。1918 年从战场回来以后,海德格尔正式成为胡塞尔的助教。1922 年在胡塞尔的帮助下,受聘于马尔堡大学任哲学教授。
在马堡时期,海德格尔开始撰写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 年2 月,《存在与时间》正式印行,一是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二是作为单行本。这本书奠定了他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础,被视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他因此而声誉鹊起。
1928年胡塞尔退休,他被胡塞尔推荐为弗莱堡大学哲学教席的继承人。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哲学——存在主义。二战期间,他曾宣布效忠纳粹政权。1945 年盟军占领德国以后,他因这段历史受到审查并被禁止授课。1959年退休,以后极少参加社会活动,避居在家乡黑森林的山间小屋,只和很少一些最亲近的朋友一起讨论哲学问题。
马丁·海德格尔是迄今为止最难以理解的德国哲学家。著作里充斥着大量像“存在之被遗忘状态”、“根基持存性”或“大地”、“本质情状”这样复杂的合成词。但在这些复杂的术语下面海德格尔揭示了关于生活意义的简单朴素的事实,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和通往自由的途径。他唤醒了人们正视无处不在的死亡,这就是我们应该重视海德格尔的原因。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我们绝不应该让恐惧或别人的期望划定我们命运的边界。你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但你可以挑战它。

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觉到诗意的生活。

最不抱希望的时刻,痛苦常是意外的宽慰。

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
关于时代财经
本站所刊登的时代财经及时代财经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时代财经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