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时代财经APP

立即扫码下载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微信

立即扫码关注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时代财经APP

广东民企发展现状:应时而变、加速转型、稳步向前

作者:曾思怡 2023-11-21 10:13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广东省省情调研中心联合发布《2023年广东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

民营经济,一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56789”常用来概括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广东是全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从数据来看,广东全省登记在册民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1665万户,居全国首位;在2022年全国民企500强中,广东占到51席,其中全国营收排名前十位民企中,广东更是包揽5席。

广东省会广州,有“千年商都”之称 图源:图虫创意

近日,广东时代传媒集团、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推出《2023年广东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查范围覆盖全省各地市,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形式,对以制造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开展调查,收集1030个有效样本,实地走访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江门等地30多家民营企业,详细了解民营企业在发展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难题,为接下来的民企发展方向和政策制定、落地等提供有效参考。

应时而变,稳中向好

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国内外环境复杂等诸多挑战,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频繁推出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致力为民企发展创造好的环境,也对民企在推动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赋予更多期待。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民企应时而变,在努力恢复元气中稳步向前。

报告显示,综合经营风险、投资、订单和用工情况来看,受访民企中87.57%不存在经营风险,31.36%今年有新增投资,25.73%订单比去年同期相比有增长,接近20%用工人数较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增长,这说明多数企业在“后疫情”时代稳住了发展阵脚。

究其原因,是广东民企根据当前形势调整经营策略,并着眼于长期规划。

提及当前限制民企发展的因素,48.06%的受访民企认为国内需求疲软是当前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另据广州市多家不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反映,虽然新冠疫情已走远,但消费依然不景气。

尽管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但是受限于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等影响,广东民营企业正以一种稍显被动的姿态开始重新挖掘国内市场潜力。75.83%的受访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内,46.89%没有出口产品。在这场激烈的“需求挖潜”赛跑中,很可能形成新一轮洗牌。

与此同时,“转型升级”“科技赋能”“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等成为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在提到未来规划时,受访民企中53.30%准备做技术转型升级,51.65%准备做产品转型升级,28.4%准备做市场转型升级。广州市一家财税服务公司认为,低价抢市场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显示广东民企科技改变命运的决心非常强烈:63.59%正在加强研发创新,参与或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坚;24.08%实施数字化转型,培育新业态、新模式;24.27%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现自身结构调整。

广东民企发展稳中向好的背后,也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推动,以及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

全国层面来看,从“民营经济31条”“民间投资17条”的发布,到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发展局成立,过去几个月关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磅政策频出。

地方也紧随其后,如广州、深圳、佛山三地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分别出台与“民营经济31条”一脉相承的政策文件。而在很早以前,广东就推出“中小企业26条”“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5条”。

图源:图虫创意

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等加快推进,广东民营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超过55%企业表示统一大市场建设给企业带来各类发展机遇。

当前偏保守,将来有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防风险保稳定成为广东民企发展新特征,具体表现为:风险意识高、经营偏保守、更愿意使用自有资金。

大部分受访民企对现在高度复杂的国际形势表示担忧。其中48.06%认为国内需求疲软、18.83%认为逆全球化冲击是当前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这也促使民企采取保守经营策略。36.89%认为自身企业运行较为平稳,但投资意愿不强;28.45%认为自身经营风险加大,减少投资,优先确保基本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0月,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7%,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但扩张速度有限。

同时,广东民营企业也更加重视利用自有资金储备来谋求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今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广东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00万亿元、比增830亿元,总额位居全国首位。数据表明,当前形势下我省民营企业比以往更加强调自有资金在困难阶段的胜负手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省内不同区域民企,在发展现状和未来预期也存在明显差异。

从订单数量、主要产品单价、营业收入等情况来看,粤东西北地区民企下降的比例要小于珠三角地区。但从发展信心来看,珠三角地区则要大于粤东西北地区,58.74%的珠三角地区受访企业表示统一大市场建设给企业带来各类发展机遇,粤东西北地区的这一数据为50.12%。80.03%的珠三角地区受访企业有转型意向或需求,粤东西北地区的这一数据为72.96%。

为什么民企收入降幅更大的区域,发展信心却更强?

“这和基数有关。”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珠三角地区消费、进出口贸易体量都非常大,在中美贸易摩擦、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基数更大的珠三角地区企业收入降幅也就越大。反之粤东西北地区基数较小,“三驾马车”体量不大,受当前形势影响下滑的幅度也自然较小。

“不过珠三角地区有着相当成熟的产业链和产业基础,随着中美关系改善,我国宏观政策调整,当地对今后经济增长的信心也会更强。”丁长发指出。

从各地市发展预期情况来看,分化也同样明显。

东莞发展预期较高,当地受访企业超过92%准备做转型升级,接近70%表示统一大市场建设给企业带来各类发展机遇,44.14%表示继续保持积极投资。

东莞城市景观 图源:图虫创意

丁长发认为,东莞作为高度外向型的城市,在万亿GDP城市中外贸依赖颇高,近年外贸下滑明显导致经济增速不算理想,“不过随着系列稳外资、稳外贸政策的出台,加之各类民企发展助力措施的落地,到明年可能还会出台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会让当地民企对明年有较好的预期”。

从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积极性因素来看,各地市关注点大不相同。佛山、江门较为关注环保压力,东莞较为关注科技竞争,汕尾对融资难利息高更为关注,这也为地方因城施策提供较好的参考。

是挑战,也是机遇

今年初,广东省委提出“再造一个新广东”,目光瞄准高质量发展。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李海涛曾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再造一个新广东”,重点在于产业转型升级,即从过去简单出口加工、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和更有前瞻性的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民营经济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民营经济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能够较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快速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创新、投资和就业机会。当前诸多粤企已经成为相关领域技术创新的领头羊,如比亚迪的汽车,华为的电子设备,以及美的、格力的家用电器等。

可以看到,“创新”一直是广东民企发展的关键词,另一个关键词是“开放”。

从“广州十三行”的富可敌国,到改革开放后广东逐渐成为全球制造和国际商贸中心,再到当前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广东民企一直在对外贸易方面举足轻重,互相成就。

开放的脚步还将给广东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惊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认为,美国成为今天全球资本技术人才高地,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开放。而广东是中国最开放的省份,从地理条件和制度优势来说,大湾区开放的条件是最好的,这里将成为中国第三次开放新的动力。

回到当下,广东民营经济还有亟待重视和解决的地方。

报告指出,当前民营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储备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无法支撑转型升级要求。本次受访民营企业中59.13%为高新技术企业,但只有5.53%的受访民企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超过50%。另外,17.96%的受访民企认为人才供给不足是当前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此外,部分民企面临经营成本高企与经营效益降低双重压力。近46%的受访民企表示主要产品原材料进货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超过50%认为企业用工成本在上涨,28.45%认为“营业收入减少”是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

惠企政策精准性也有待加强。调查发现,18.35%的受访民企表示去年以来没有享受过任何惠企政策。从相关惠企政策存在的问题短板来看,受访民企中45.24%认为难以达到享受当地政府制定的惠企政策措施的要求条件;36.70%认为政策实用性不强、力度不大,对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发展效果不明显;24.08%认为等待时间过长;21.36%认为惠企政策相关手续繁琐等。

当下的不足,也恰恰意味着广东民营经济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期待更精准的政策落地。

报告也对推进广东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确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持续加强民营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资源要素的保障力度,建立破除隐性准入壁垒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畅通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发展战略的途径和方式,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内省内大循环的机制,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机制和平台。推动民营企业政策落地“精准滴灌”,加强惠企政策精准性研究,推动政策精准推广、好用管用;加强民营企业发展政策宣传,确保政策精准送达;完善“金融活水”机制,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得金融服务。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编辑:时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