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每日人物 | 下里巴人“矮大紧”,能否让知识付费物有所值?
这一次高晓松的音频节目不再是免费模式,全年付费高达200元,究竟是贩卖名人效应,还是物有所值的知识付费?
6月12日,知名音乐人高晓松和蜻蜓FM联合推出付费音频节目《矮大紧指北》,从音乐人转型知识经济分享者,高晓松站在了新一轮互联网知识付费的风口上。
“没有为焦虑熬的心灵鸡汤,没有成功学的心灵胶囊”,这是高晓松给自己音频节目的定位,而其中有的是音乐、文学、电影等排行榜,以及堪称“屠龙绝学”的文青养成术。
所谓“矮、大、紧”,即是“高、小、松”的反义词。上世纪90年代,高晓松、老狼等人推动的校园民谣以清新动人的风格,凝聚了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伴随着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的衰落,“一生写歌90首”的高晓松早就开始转型。2012年,高晓松曾先后推出《晓说》《晓松奇谈》两部人文脱口秀,轻松幽默的风格奠定了他在文艺偶像之外的“知识分子”形象。
只不过,这一次高晓松的音频节目不再是免费模式,全年付费高达200元,究竟是贩卖名人效应,还是物有所值的知识付费?
高知家庭子女、流浪歌手、金牌广告人、音乐制作人、电影导演、毒舌评委、酒驾获刑、作家……这些都是高晓松身上的标签。
高晓松说自己不算是个聪明人,“我测过智商,才七十多”。他认为自己得益于家学渊博,童子功深厚。高晓松外公外婆均为教育家和科学家,母亲则师从建筑学大师梁思成。高晓松毕业于全国最好的中学北京四中,于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按常规,他毕业后应该成为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他说:“当年父母培养我琴棋书画,原本是想让我当一个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家,但最终我却变成个懂点儿科学知识的艺术家。”
本是一条精英路,被他一头拐入文艺走到黑。在高晓松上大学的上世纪80年代,文艺气氛深重,抱着一把吉他的是真可以泡到校花的。大一时,高晓松和老狼等人组建了“青铜器乐队”玩摇滚,而他则自己开始写酸骚的情歌。后来,高晓松的名言“诗与远方”成了流行语。诗与远方——远方到底有什么呢?“远方……远方毕竟它远啊。”
在清华读了三年雷达专业后,他发现自己不适合当科学家,正好碰上那时高校学子的退学热潮,大三那年,高晓松毅然决定从清华退学。“其实是连退学手续都没办,直接就没再回学校了。”之后,他和老狼远赴厦门大学,开始了将近一年的流浪生涯。包括《同桌的你》《麦克》《白衣飘飘的年代》《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无悔》在内的许多著名校园民谣都在这个时期完成初稿。返回北京后,高晓松决心做个负责的男人,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未果,却因祸得福跨入新兴的广告业,初获成功。 当1993年大地唱片找到高晓松时,他已然是个成功的年轻商人。
之后的故事无需赘述,高晓松从音乐开始成了“青春”忧伤范儿的代言人。结合他出众的商业头脑和出身名门的背景,可嗅到:那些流淌着虚无到极致的浪漫理想,那些忧伤的印象派青春,由这位名门之后来抒发,再合适不过。换做别人,谁能做得成?公子哥儿玩票,自古如此。
别人形容高晓松“恃才傲物”,其实大多数时候他只是口无遮拦。叫板韩寒,后来又相逢一酒泯恩仇;为舒淇和曾轶可舌战群儒……高晓松自己也承认,“投胎带来”的优越感无法抹掉。北京男孩身上那种没有后顾之忧的悠游和混不吝,在他身上尤为明显。
酒驾获刑后,高晓松开始看《大英百科》,翻译马尔克斯的《昔年种柳》,他说他想清楚了,以后绝不做生意,只卖艺;然后“一定要低调,一切低调”。
高晓松在众多网友心中的形象主要来自于《晓说》《晓松奇谈》以及《奇葩说》。
与其他形形色色的脱口秀主持人不一样,高晓松没有公司,他的风格是“单干”——“我不要作准备很久、太复杂的事情”。他不与视频网站分账,只拿个固定数。“免得我一想收视率,就想讲黄段子。”高晓松说,他是个爱妥协的人,脑子里招儿多,别人一表示困难,他马上能想到别的方法,“所以电影拍不好,电影需要导演坚持。音乐短,打折扣还好,电影太长,一打折扣就明显。”至于脱口秀,视频平台来人拍,拍完“爱怎么折扣怎么折”,他只管说。
从《晓松说》、《奇葩说》再到《晓松奇谈》,新媒体的便利制作和飞快传播,让高晓松成为了无数脱口秀“大咖”中的佼佼者。
在《晓说》和《晓松奇谈》中,他时而谈谈音乐电影,时而聊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在《奇葩说》中,他讲苟且与远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活成了文艺青年们想要的样子。用他自己的话说,高晓松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间有一点右。
所以,他在《晓松奇谈》中讲了14期台湾,在最后一期节目中,为了表达对历史的尊重还特意穿了一件黑色、略显庄重的上衣。在《晓说》中,他讲上海青帮、上海与北京的差别,讲科举、青楼,讲华语音乐30年。
他的脱口秀节目收获了粉丝不只是普通网友,还有许巍。以致于当他打电话邀请许巍演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时,从来没有演唱过别人创作歌曲的许巍欣然答应了。许巍说:“因为我是高晓松的粉儿,一个高晓松,一个窦文涛,如果窦文涛写首歌我也会唱,别人的歌我不会唱!”
高晓松做的另一件很自由知识分子的事是杂书馆。这个公益性质的图书馆收集了数量众多的线装明清古籍、民国期刊。高晓松表示:“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需要有人来做这样的事情。民间存在着很强大的东西,不要把它埋没了。它已经很古老,已经放了很久很久,我们要走出顾影自怜的历史研究,让它变成一种悲天悯人的东西,而不是只有少数知识分子掌握的东西。”
高晓松是阳春白雪,矮大紧是下里巴人。
高晓松写过很多歌,但他自己演唱发表的不多,只有4首:《旧的童年》、《模范情书》、《彼得堡遗书》、《杀了她喂猪》。有意思的是《彼得堡遗书》、《杀了她喂猪》,听习惯了校园民谣的网友们简直不相信这是高晓松的作品。这样充满了愤怒、躁动、肮脏的作品,高晓松使用了笔名矮大紧发表。
他调侃称,矮大紧是专门署名各类三俗作品的笔名。为此,他在十年前还在博客中写了一段《矮大紧小传》:
矮大紧,北京郊区人士。形貌乖张,间歇性智障,恋爱凡五次,积绿帽三顶,因此对女人及与女人有关的男人有暴力倾向。
该矮自幼有倾诉癖,由于变声期早恋,声如鸭。三十岁后亲朋鸟散,乃自学和弦三五,终日对一叫做麦克风的外国人嘀咕。其歌骚长颇占硬盘,其文粗俗有辱观瞻。某日,发现一胖江郎高晓松才尽之后仍在收集情歌,喜极而泣奉散曲若干。
在《矮大紧指北》的发刊词中,高晓松说,矮大紧跟高晓松不一样。高晓松从小受到的教育是纵横四海,改造世界。但矮大紧不是,他好吃懒做,最大的理想就是不劳而获。
因此矮大紧会在“闲情偶寄”,和你聊些人间烟火的新鲜事儿;走的地方多了,他还自创了矮大紧排行榜,将那美食、美女、好书次第排序;甚至为你呼朋唤友,从朴树、李宗盛、窦唯、王朔等文艺圈的“老炮儿”说起。
你会听到他曾经放浪形骸、也有颓唐慌张,褪去光环的矮大紧更像是听众身边的一个老朋友,万水千山走遍之后,将散落在《晓说》之外的精品小品娓娓道来,就成了新节目《矮大紧指北》。
他说,青春就是肆意的挥霍,其中收获最大的就是颓,然后一个男人要颓很久,才能获得新生,才能蜕变。现在他不这么愤怒了。“骂人的事留给年轻人去做吧,好在我也年轻过,该骂的也骂了,再骂也骂不出啥新花样。即使教堂真的倒了,搬砖也比骂街更有意义。”
他的脱口秀,被禁,被骂,被下架,被嘲笑,但更多的,被人死死跟随。他把“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样的话深深得印刻在无数路上奔波的人们的灵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