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时代财经APP

立即扫码下载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微信

立即扫码关注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时代财经APP

传滴滴造车 业内专家:或剑指租车业务

作者:卢洁萍 2021-04-08 21:20

“滴滴(造车)的优势在于数据和流量。”

IMG_6161.jpg图片来源:滴滴官网

造车无疑已成新风口,就在小米宣布造车一周后,4月6日《晚点 LatePost》报道称,滴滴已启动造车项目,滴滴副总裁、原小桔车服副总经理杨峻掌舵,目前团队已经开始挖人。

同时36氪也报道称,滴滴出行副总裁、汽车创新中心总经理刘海江也直接负责这个新项目。另外,目前很多滴滴员工已经从内部转岗到了这个新部门,而滴滴和理想的合资公司桔电科技已基本停摆。

时代财经就此事向滴滴出行方面核实,但截止发稿前尚未得到回复。

租车业务受挫,靠造车打开局面

自2016年推出线上租车服务以来,滴滴采取的就是平台模式,即自己并不拥有车辆,而是和汽车租赁公司合作:滴滴可以凭借算法调度车辆,让用户在线上完成租车预定、支付及订单修改等环节,优化用户体验;汽车租赁公司也可以提升车辆出租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

2018年4月,滴滴还对外宣布与北汽、吉利等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成立了“洪流联盟”。根据介绍,洪流联盟有三个开放平台合作方案,其中之一就是网约车租赁和运营开放平台,滴滴希望能通过此开放平台,引入车厂的车源建立车队。当时,杨峻称,滴滴平台要在两年内运营超过100万辆电动汽车。

“未来会出现专业的汽车运营商去整合用户需求,定制化汽车的设计生产,重资产地拥有和运营(汽车),并且提供整套的后市场服务。”

2019年,滴滴先后与北汽、大众、比亚迪建立合资公司,随后在2020年11月推出了由比亚迪代工制造的首款定制网约车D1。

另一方面,洪流联盟中的吉利、上汽、广汽等都纷纷推出了曹操出行、享道出行、如祺出行、T3出行、东风出行,在貌合神离又彼此警惕的局面中,滴滴当初提出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的目标难以如愿。

不仅如此,在共建模式下,滴滴只能向租赁公司收取服务费和渠道费,能获得的收入也非常有限。这种形势下,造车或许能为滴滴扭转战局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

“现在网约车市场饱和,增长率放缓,所以滴滴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为它的上市增加估值做准备。”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对时代财经表示,“而且滴滴自己的主要业务是网约车,有能力消化车辆库存和产能,不会担心车辆没人买”。

2020年8月,时任小桔车服总经理的陈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9年3月后,滴滴的车服业务开始集中精力做长租,除了开放给网约车司机的租车业务外,还为个人车主提供租售服务,再以租售为主线,带动汽车后市场、保险等业务。陈汀认为,现在的小桔车服符合所有第二增长曲线的条件,滴滴也到了有资源、精力投入的阶段。

事实上,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滴滴已经在渐渐降低汽车租赁公司在车服平台的话语权,比如设立租车交付中心、中心仓制度,司机签订合同的最后一步需要通过滴滴交付中心完成的同时,租赁公司的车辆也必须进入滴滴的中心仓,由滴滴管理。租赁公司要向滴滴缴纳管理费用,滴滴由此得以集拢行业资源。

与比亚迪合作试水,滴滴造车靠什么?

“既然滴滴把自己定位成滴滴‘出行’,那么造车自然在定义的业务范围之内。”中国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委会专家安光勇对时代财经表示。

电动智能车赛道前有传统汽车,后有造车新势力和跨界企业,一时间局面火热。据方正证券科技和电子首席分析师陈杭分析,目前电车行业可分为以特斯拉、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派、燃油车派,以百度、滴滴为代表的互联网派,以及以小米、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机派。

陈杭认为,决定企业制造电车成败的主要是融资能力、整车制造能力、软硬件融合能力、品牌与渠道能力、AloT能力。

从融资能力看,滴滴总裁柳青在2020年5月表示,滴滴的网约车业务已经实现薄利,而在今年1月,滴滴的自动驾驶公司也获得了3亿美元融资,同时有消息称,滴滴计划今年赴美上市,融资渠道也由此拓宽。

另外有媒体报道,自从滴滴定制网约车D1在2020年底面世后,2021年首季度销量为5000 台。有滴滴司机对时代财经表示,目前D1在深圳一个月租金4000元左右,虽价格更高,但仍有不少司机在购买。

安光勇表示,随着资本的投入和自动驾驶等技术逐步成熟,滴滴可以以低廉的成本来获取相关技术以及招募相关人才了。张翔也认为,如今造车门槛并不高,“现在造车大概花费100亿元,就能进入这个行业”。

张翔还表示,通过与比亚迪等厂商设立合资公司,滴滴可以获得本土造车的先进管理和组织生产等经验,对其造车也将有所帮助。

但在整车制造、工艺调教、供应链协同等能力上,相比于传统汽车厂商,滴滴并无优势。“传统汽车制造业会非常看重制造技术(如充电池技术,无人传感器等)”,安光勇认为,相比之下,滴滴需要在传统的制造技术和动力技术(充电池)基础上,搭载更上层的应用。

这也意味着滴滴目前无法跟制造厂商直接竞争,更有可能是采取代工模式,并以自己手握的大量场景数据整合软硬件,对制造厂商的依赖也将继续。

安光勇认为,一般电动车厂商和自动驾驶厂商(进入造车领域)是为了获得数据,但滴滴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且已经是出行领域的大数据公司。作为大数据公司,滴滴进入造车领域,与其他电动车、自动驾驶公司是殊途同归。

此外,智能电车的终局是无人驾驶。根据此前程维的计划,滴滴的定制网约车D1会一直迭代,并在2030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滴滴并非自动驾驶领域小白,从2016年开始,滴滴就已组建自动驾驶团队,2019年将此团队升级为独立公司,业务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

“滴滴(造车)的优势在于数据和流量。如果未来无人驾驶出租车真的产业化运营,那么行业将是颠覆性的,滴滴无疑将会是真正的终端客户,传统OEM将沦为Tire1(一级供应商)。”智能驾驶投融资专家刘升波对时代财经表示。 

另一关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机构合伙人则对时代财经表示,现在的造车是战国时期,百花齐放,“最终结局谁也不知道”。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编辑:史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