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时代财经APP

立即扫码下载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微信

立即扫码关注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时代财经APP

救治近1.6万患者,96岁仍主刀 “医生”吴孟超:这个世界缺乏的是一个“人”

作者:于小娟 2021-05-23 00:14

“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5月22日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两位院士。一位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享年91岁;一位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享年99岁。而正如网友们悼念他们时所说,他们“来时缺医少食,去时已经医食无忧”。

 “院士”二字承担着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成就,一般为终身荣誉。在我国,院士一般指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孟超和袁隆平则分别来自这两处。

时代财经查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官网发现,目前我国院士人数总计为1698位,已故院士可达880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803位,外籍院士104人。截止到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地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是418人和103人。

院士们大多年岁已高。官网显示,据2017年12月数据统计,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已经达到73岁,80岁以上人数最多,占比42%,其次是60岁以下的,占比24%;此外,从性别上看,男性占据了绝大部分,占比高达94%,女性只有6%。

截至发稿,中国科学院还未更新全体院士名单,吴孟超院士依旧在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名单中。

VCG111186583292.jpg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医学界,被称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是当之无愧的泰斗。

在他长达7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创下了无数“第一”,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他始终秉承着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年逾九旬依旧奋战在手术一线。

还记得曾经有一部以他为原型拍摄的传记电影上映时,制片方邀请吴孟超题写片名,这位老人并没有选择之前准备好的大词,而是写下了四个简单且充满力量的字——“我是医生。”

攻克肝胆外科禁区

1922年的夏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的一个小山村。因家境贫寒,5岁时便和父母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谋生。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深受救国思想的影响,吴孟超决心回国到一线作战。于是1939年,17岁的吴孟超离开父母,只身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孟超最终选择了从医,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医治受伤的同胞。1949年,吴孟超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进入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即后来的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如愿成为了一名外科军医。

当时吴孟超的老师是著名的医学家、“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也正是在裘法祖的引导下,吴孟超走上了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肝胆研究之路。

“一天,裘教授对我说,我国是个肝病大国,但肝胆外科比较薄弱,你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也正是听了裘教授的话,我才决定向肝胆外科进军,一直干到今天。”吴孟超曾回忆到。

中国一直是肝炎、肝癌的高发地区,而在那个年代,肝脏手术更是被视为生命禁区,成功率几乎为零。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肝脏外科还是一片空白。

“卧薪尝胆,勇闯禁区”是吴孟超的座右铭,面对肝脏外科的“禁区”,吴孟超只能自己摸索,慢慢通过临床研究积累经验。1959年,吴孟超灌注出了中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

1960年,他又发明了五叶四段理论和“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并成功主刀了中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打破了肝胆的“禁区”。

但吴孟超不甘心一辈子只当一名“开刀匠”,他表示,自己开了一辈子刀,但开一刀只能延长一个病人的生命,还挡不住有人继续患上肝癌,这对每年新发几十万肝癌患者的中国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而最终解决肝癌难题,必须靠基础研究,找出其发病机理,找出肝炎向肝癌转化的根本原因,能够在早期预测、早期诊断和预防上做好文章,进而一举解决困扰世界的肝癌问题。

为此,1976年,吴孟超带领他的学生在上海开展了18万人次的肝癌普查,摸索出肝癌早期诊断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初,吴孟超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肝癌专业性研究实验室,为肝胆外科的基础研究积蓄能量。之后2009年,国家又批准了在上海建立由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在吴孟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肝癌手术的成功率由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15%提高至98.5%,肝癌切除病人总体5年生存率已经接近50%。

“从20世纪50年代起,直至今天,我们走的是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肝脏外科发展道路——那就是把握自身特点和现有条件,依靠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坚持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同步发展,在借鉴西方技术理念的同时,敢于创新、勇于挑战,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吴孟超说道。

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吴孟超有一双特别的手,保养得当,柔软温暖而又灵巧有力。但是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他的右手食指指尖是微微向内弯曲的,这是常年握止血钳和手术刀留下的职业病。

在2018年央视《朗读者》节目上,吴孟超透露,有时一台手术,他要保持一个姿势,握着手术刀长达10个小时。而在当时,已经96岁的吴孟超依旧坚持每周至少完成三台手术,并且都是比较复杂的手术。

“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也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吴孟超表示。

医者仁心,吴孟超的观念深受老师裘法祖的影响,“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上手术台工作的吴孟超是快乐的,而病入膏肓的患者也往往能在吴孟超的门诊获得积极的治疗和安慰。对此,吴孟超常对助手说:“我们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他总在想方设法的减缓患者的经济负担。2005年,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科技部派工作组对他进行考核谈话。医院原本取消了他原定第二天的手术,但吴孟超得知后表示,坚决不能推迟手术。当时的患者是一位60多岁身患重病的农民,对他来说,多住一天院都是负担,吴孟超不想让这种事发生。

同时,得益于高超的医术,吴孟超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和治疗费,总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次手术缝合,他都是用手缝线,“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正如在《朗读者》上,吴孟超说道的:“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