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平均1.5天1起融资!人形机器人“卡位赛”引发资本狂欢,上纬新材已涨199%
作为潜在的AI与硬件结合的终极形态之一,人形机器人仍是投资人们的难以割舍的“标的”。
图源:图虫创意
上纬新材(688585.SH)又涨停了。
自智元机器人宣布以21亿发起要约收购以来,6个交易日,上纬新材的股价涨了199%,从7.78元/股涨至23.24元/股。
图源:截图自Wind
无独有偶,另一家人形机器人代表性企业宇树科技也在上个月底被曝完成C轮融资,募资规模约7亿元,此轮融资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阿里、蚂蚁和吉利资本共同领投,融后估值约120亿元人民币。至此,宇树科技IPO消息频传,似是“箭在弦上”。
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谁将是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仍充满悬念。在一级市场,人形机器人资本市场近期来异常活跃。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今年国内发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融资事件达86起,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67起。其中,6、7月份资本尤为活跃,几乎是平均1.5-2天就有一起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事件发生。
虽然今年初,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曾公开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因其商业化路径不清晰。多位投资人在接受时代财经受访时表达了担忧:“目前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不具备真正的商业化能力。”
但是,作为潜在的AI与硬件结合的终极形态之一,人形机器人仍是投资人们难以割舍的“标的”。
他们提前“下注”,是为了卡位未来,“如果这个时候不入局,等到路径清晰再投,成本就太高了。”有投资人对时代财经表示。
出手还是住手?
朱啸虎宣布退出人形机器人之际,却也有很多资方在积极介入。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告诉时代财经,此前梅花创投曾投资过鹿明机器人、钛虎机器人等人形机器人企业。
其中,梅花创投分别在去年11月和今年4月两次出手了鹿明机器人的天使轮和天使+轮融资,这两轮融资中的其他投资方还包括英诺天使基金、商汤国香资本、普华资本、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及荣誉院士高秉强等。
据了解,鹿明机器人成立于2024年,创始人为前追觅人形机器人业务(Magic Lab)负责人喻超,核心成员中也有来自原追觅Magic Lab的一线产业从业者。公司聚焦家庭场景,专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销售、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等业务。公司主要产品包括LUS、MOS两大系列人形机器人和机器人关节模组、视触觉模组等核心零部件。在吴世春看来,鹿明机器人的优势在于“供应链能力很强,且团队成员来自追觅等企业”。
图源:鹿明机器人微信公众号
另一起投资则发生在去年12月,系钛虎机器人Pre- A轮融资,融资金额为数千万元,由经纬创投领投,方富创投和梅花创投跟投。
关于这起投资的考量,吴世春谈到,钛虎机器人不仅做机器人本身,还涉足关节领域。这家成立于2020年的公司专注于机器人高端硬件与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产品包括 “瑶光”“墨翟” 等人形机器人,以及轻量化关节模组、协作机器人、智能仿生手等。
天眼查数据显示,梅花创投今年来共出手12次,其中5次投资了机器人相关企业,仅鹿明机器人为人形机器人企业,其余的要么是工业机器人,要么专注于如视触觉传感或软件平台等上游环节,产品并不局限应用在人形机器人上。
虽然也投人形机器人,但是吴世春却坦言自己更看好工业机器人领域,因为工业机器人“只要找到合适场景,能实现量产,降低成本,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但人形机器人创业企业对于投资人而言,可能永远都没有“甜蜜点”。吴世春解释称,“这些创业企业有可能只是为大厂铺路,汽车与机器人的供应链相似度高达80%,像小米、华为、理想、小鹏、比亚迪这些厂商,他们推出自己的机器人后,有可能会后来者居上,他们在资金、品牌和渠道上更有优势。”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认为自己投出较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是松延动力。在今年4月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中,身高1.2米的松延动力N2小顽童队获得亚军。
“松延动力的核心优势在于将产品的实用性与功能性进行了良好融合。它在半程马拉松赛中的表现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我们看来,机器人具备一定功能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否实现长时间稳定运行——不仅要能跑起来、跑得稳,还要能持续长时间运行,甚至达到‘每天都能工作’的实用标准。这也是我们投资时尤为看重的特质之一。”张煜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松延动力也是此前金沙江创投“泼冷水”退出投资的具身智能项目之一。“出身学术背景,我们认为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如宇树科技机器人90%的订单都来自该市场。”张煜建议松延动力也率先关注教育科研市场,再拓展其他行业市场。
张煜称,松延动力也正按此方向推进,目前订单已排到明年。“半程马拉松跑完后,其产品需求旺盛,每台机器人生产出来后很快就会被预定,目前订货量已超过 2000 台,今年的产能已全部售罄。就连那台参赛的、带有摔倒划痕的机器人也被‘盯上’了。”
此外,张煜还在今年1月投资了跨维智能。张煜认为其在工业领域表现出色,能精确完成识别、夹取和搬运等操作。
据张煜评价,跨维智能可以说已经实现批量出货,且已接近盈利状态,预计明年会有更大规模的订单。“我们其实看好该领域的发展,部分企业已经到了从技术研发转向实际应用的关键节点。”
押注“大脑”+零件
目前多数投资人可能并非单一投注完整人形机器人的“即时商业化”,而是更多关注其核心组件、技术模块的商业化可能,这些细分领域已具备一定落地能力。
张煜曾在2023年投资了智平方。这家企业的优势在于专注人形机器人“大脑”。今年3月,智平方完成了新一轮过亿元Pre A+轮融资,投资方分别为敦鸿资产、云启资本和国投创盈等财务与产业基金等。其中,敦鸿资产曾在2022年领投过宇树科技的B+轮融资。
据智平方创始人郭彦东向时代财经介绍,智平方成立于2023年,公司以通用具身机器人大脑为核心,为客户提供软硬一体的服务。此前,郭彦东曾先后任职于微软(MSFT.O)、小鹏汽车(09868.HK)、OPPO等企业,从事AI终端行业多年。
郭彦东称,智平方已成为某头部车企的全球供应商,“我们还在与很多欧美企业洽谈合作,需求十分迫切”,他称智平方的硬件满足了三个指标:满足AI需求场景的推导,保证量产和耐久性,并且成本远低于特斯拉Optimus,“我们的成本比他们低一半以上。”
图源:智平方科技微信公众号
同样押注“大脑”的还有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他告诉时代财经,云启资本近期投出5家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他个人也投资了两家,分别为星尘智能和自变量机器人。其中,变量机器人刚刚在5月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美团战投领投、美团龙珠跟投。
“这两家企业的特点,是尝试构建强大的‘机器人大脑’。就像我们熟悉的语言大模型,未来机器人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大模型,使其完成完成各种动作,实现多种目标。”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说。
张煜称,如今机器人领域的划分更为细致。从小型部件、电机等底层硬件,到 “大脑” 系统,都有专门企业涉足,甚至有企业细分到某个单独的训练场景。“我们考察了多家在这些领域的创业企业,部分正处于合作推进过程中。”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还是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技术与组件,如传感器、减速器、AI推理芯片、操作系统/算法等等核心硬件或技术,中游的整机与集成领域中也有少量机会,如产品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