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时代财经APP

立即扫码下载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微信

立即扫码关注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时代财经APP

纪念杨绛逝世一周年: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

作者:王丽丽 2017-05-25 16:35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这个年代,很少有人再用“先生”一词来形容一位女士,因为那必定是来自克己的礼仪和内心满满的崇敬。然而,有这样一位先生,值得我们全部的赞美。 

她是享誉中外的作家、文学翻译家,翻译的作品整整影响一代人,被誉为最后的精神贵族;她亦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和钱钟书携手共度六十载春秋,共谱一段旷世奇缘。她便是杨绛老先生。

2017年杨绛老先生本来将迎来106岁生日,但去年5月25日,她永远停留在了105岁。

虽然杨绛老先生离开一周年了,但在这位105岁的老人身上,有太多宝贵的财富,关于如何优雅度一生,关于如何让爱情保鲜一辈子……

1495699456938068508.jpg

最美好的爱情:

你刚好成熟,我刚好温柔

初遇钱钟书时,杨绛还是一名东吴大学的学生。

那时,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杨绛紧张得说不出话,红透的耳根却出卖了少女的心事。

两人开始书信往来,再次见面时,钱钟书着急说:我没有订婚。

杨绛也含羞解释:我也没有男朋友,坊间所传,不可听信。

两个小年轻迫不及待表白自己的心迹。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于千万人之中,于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他遇见了她,相视一笑,莫逆于心,成了一生的朋友、知己和爱人。

喜欢是乍见之欢,爱是久处不厌

如果余生是你,我希望余生尽快开始。

1935年7月13日,一场特殊的婚礼在苏州庙堂巷举行。

这是当年最热的一天,新郎西装笔挺,新娘白纱披身,他们手牵着手走进婚姻的围城,汗水肆无忌惮的洒落,却掩盖不住如花笑靥。

这一幕太惊艳,钱钟书甚至把它写进了《围城》中。

而那一年,钱钟书24 岁,杨绛 23 岁。

婚后,为了支持丈夫的梦想,杨绛中断自己的清华学业,陪他去英国留学。

钱钟书是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却是生活中的“大无能”;但杨绛从未有怨言,她充当起了给钱钟书收拾的“不要紧先生”。

台灯弄坏了,“不要紧”;

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

颧骨生疔了,“不要紧”;

……

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从婚前的富家小姐,变成“老妈子”,很多人不理解。

可有时,婚姻如穿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杨绛曾言:因为爱。我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让钱钟书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没有受到损伤。

两人志趣相投,常常赌书消得泼茶香,花前月下,你看书,我撰文,岁月安好,自有不动声色的美感。

而钱钟书也有独特的惊喜,杨绛在医院生产时,不入厨房的他硬是熬了一锅鲜美的鸡汤,中间还点缀几颗翠绿的豌豆。

因为杨绛喜欢。

我们都说爱情熬到最后不过是平淡如水的亲情,但他们却做了一辈子的情侣。

杨绛曾读到最理想的婚姻: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要结婚。娶了你几十年,我从未后悔。

她把这句话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莞尔一笑:我和他一样。

关于爱情,这是最朴素却又最动人的表白。

F201110160845202246930015.jpg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如果时间停留在这一刻多好啊,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成千上万个路口,总要有一个人先走。

在临终前一晚,钱钟书一夜未合眼,抛下老伴一人独去,太残忍。杨绛悄悄附在他的耳畔轻柔地说:放心吧,有我呐。

她安安静静地送完了钱钟书的最后一程,不发一言,偶尔发出几声轻轻的叹息,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

那是她相濡以沫60年的爱人,她怎么可能不悲痛?那是她灵魂相契的伴侣,她怎么可能不心碎?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我怎敢悲伤?我还要一个人去守护我们的梦想。钱老逝世后,当时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 她还接手了钱老遗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硬是整理得井井有条。

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

谁也不知道这个娇小的女人如何在丧夫之痛和丧女之恸中走出来,把自己困囿在小小的天地里,完成丈夫的遗愿。

她就在那里静静地站着,不像那带雨梨花般凄凉,却如那冬日的腊梅,傲然挺立着。

143459778.jpg

淡泊名利,自生圆满

通身的才气总会吸引人趋之若鹜,但杨绛先生选择把自己“隐藏”起来。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造声势,而先生只是摆摆手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虚张声势,矫揉造作之势,她做不来,也不愿做。

所以九十岁寿辰,无数人摩拳擦掌准备大肆庆祝一番时,她躲进了清华大学的招待所,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但转身,她就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比起那些高调亮相做慈善的人,杨绛先生就像交了水电费一样平常。

钱财乃身外物,活到一定的年纪,早已变得豁达通透,不如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

百年的沧桑造就了杨绛先生浑然天成的气质。无论是豆蔻年华还是满头银发,年轻的时候,她美丽动人,曾有近百个追求者。而老了,即使满鬓白发却依然活得体面。

每天起床都要认真梳洗打扮,衣服总是穿着整洁得体。她知道那是对每个人的尊重,更是一个女人一生都要维系的体面和尊严。

即使在最黑暗的十年,她依旧清净淡泊,未染俗尘。

被迫害逼着剃了个“阴阳头”,她连夜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买菜;

被分去洗厕所,她将污垢重重的女厕擦得锃亮,毫无秽气,连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她闲时就坐在上面看书,倒是心远地自偏。

即使年近60被安排去耕地,她也总能抽空用膝盖当写字台,写写画画。

没有怨天尤人,没有郁郁寡欢,她总是一脸平静说:那场灾难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  

能享受最好的,能承受最坏的,无论遭遇什么,都未曾丢弃内心的高贵和尊严。

一生高洁自若,不依不傍自成方圆。

2016年,5月25日,带着百年的沧桑和坚韧的优雅,杨绛先生静静地离开了,享年105岁。她曾言: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她从战乱中走来,惊艳了百年的春秋。如磐石般坚韧,如松柏般顽强,怀着那颗赤子之心,照亮了人世间所有的幽暗和不明。

她,是一个女性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大师。

她和钱钟书先生六十年的相濡以沫,诠释了什么才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她以轻盈的姿态择高处而立,成了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最温润的慰藉。

这样的先生,永远值得尊敬和怀念!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编辑:王丽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