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时代财经APP

立即扫码下载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微信

立即扫码关注

随时获取最新资讯

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时代财经APP

电池厂人才战有多卷:宁愿高薪挖来养废掉,也不能留给友商

作者:廖维 2021-12-27 16:05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高,电池的升级迭代及产能扩张,都会带来更高端、更多层面的人才需求。

“行业缺人很厉害啊,我们部门一半人都有猎头联系,最近电话都快被打爆了。”12月23日,一名行业排名前5的电池厂商内部工程师黄明(化名)向时代财经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被猎头们热情问候的不止黄明一人,多位不同动力电池厂商内部人士均向时代财经表示,“现在动力电池厂商在四处挖人,尤其是扩张迅猛、规模比较大的头部企业,比如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欣旺达、国轩高科等”。

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速度远超业界预期,但作为电动汽车重要零部件的动力电池,却出现供应紧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内诸多动力电池厂商瞅准时机纷纷公布扩产计划。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至2025年我国本土锂电池企业规划产能已超过3TWh。另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128.3GWh。

“当前锂电行业的人才需求确实很旺盛”。真理研究院创始人墨柯12月24日向时代财经表示。孚能科技内部人士近日向时代财经表示,“公司在扩产,对锂电人才的需求有比较大的提升,但我们内部有比较完整的薪资和福利制度,人才的薪资当然是有一定提升。另外,公司在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给出的薪资条件之类的都是稳中有升”。

宁德是滴啊1.png来源 | 宁德时代官网

电话被猎头打爆 普通工程师薪资直接翻倍

在行业大规模的扩产热潮下,动力电池厂商对锂电人才的需求也骤增,原本供需处于动态平衡中的锂电人才市场开始出现失衡之势。

“最近很多猎头给我打电话,几乎所有头部大厂的offer都接到过。”张宏是某中型动力电池厂商的员工。由于其公司在业界排名十名开外,张宏因此也常自嘲是不知名厂商里的无名小卒,其12月23日向时代财经表示,“猎头们给的条件还挺不错的,薪资上浮50%左右”。

不仅是中小动力电池商面临人才流失的局面,各头部厂商之家也在互相挖角。孚能科技内部人士近日向时代财经透露,“行业间的挖角行为一直是存在的,但我们都是坚持合法的公开渠道进行招聘”。

“现在缺人缺得厉害,我们公司由于保密工作没做好,员工信息外面猎头几乎都有,除生产端外,几乎所有工艺环节的工程师都有被猎头联系过。”黄明向时代财经感叹道,“所有条件中,我见过最好的是薪资上浮100%,而且还不是个例”。

据时代财经了解,黄明是一名普通锂电工程师,岗位月薪工资为1万元,工资总量看起来虽然不多,但实际能存下来的却不少。“我们常年在公司位于三四线城市的厂区内,工作环境不一定特别好,但吃住都在单位和宿舍,自己几乎不用怎么花钱,工资基本上是纯赚”。

“锂电行业人才出现供应紧张及薪资上涨的现象一直都有,最近一次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黄明表示。时代财经从第三方招聘平台看准网上观察到,各头部动力电池厂商平均工资在2016年至2019年间略有涨幅,2019年至2020年间陷入低谷或平稳阶段,但2021年较往年均有较大提升。

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锂电行业正处于风口之上,普通工程师想要获取高薪最好的办法就是跳槽,毕竟公司内部能够提供的薪资涨幅有限。虽然同在一个行业,即便是头部大厂,同类型岗位之间的平均工资也有高有低,更勿论头部与尾部的差距。

作为参考,看准网数据显示,目前宁德时代生产制造、技术类岗位平均月薪为15598元、20032元,而国轩高科分别为9901元、10244元。

头部效应加剧 高端人才紧缺

“我将去欣旺达。”到目前为止,张宏只有小公司的工作履历,他很明白一份来自大厂的有诚意的offer对职业生涯意味着什么。

但黄明不一样,他本就身处头部大厂之中。在猎头和其他头部厂家疯狂的挖角攻势下,他的一些同事虽已经被高薪挖走了,但他却没有离开的意思。黄明没有透露留守的具体原因,但了解,他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不算短,而该公司近期曾传出上市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锂电行业的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优秀的人才也逐渐向头部大厂集中,但这却让行业内的小厂商们很为难。

“我也是刚从事锂电这个行业,但没想到人太难招了。”邦畅威尔(上海)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焦胜涛12月24日向时代财经吐槽道,“现在行业缺人很严重,大家都在抢,包括那些头部大厂,我们在薪资等各方面的竞争上都没有优势”。

实际上,当前锂电行业不仅是普通工程师紧缺,高端人才更加稀缺。焦胜涛表示,“技术研发类的人才尤其稀缺。现在的人都太浮躁了,知道些皮毛就被称为锂电人才,其实都不专业,真正懂锂电的专业人才是很稀缺的”。

“动力电池要创新,但当前产品相对成型,需要的更多是标准化的工程师,偏基础些。”专注于新能源领域的资深猎头王军(化名)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更高,电池的升级迭代、扩能,会带来更高更多层面的人才需求。”

据了解,相对于普通工程师而言,高端人才给猎头带去的附加值更大。王军表示,“动力电池领域需要很多人才,但普工不是我们的‘猎物’,我们的目标是相对高端人才,一些是厂房筹建的项目经理我也会要”。

“据我们了解,研发方面的人才大家会集中去争抢。”某头部动力电池厂商内部人士12月25日向时代财经表示。同日,墨柯也表示,“熟练的工程师很紧俏,但各个方面有能力的高端人才更加稀缺,比如市场开拓方面的能人”。

高端人才的供应不足,也决定了他们的在薪资上的条件远比普通工程师优厚。这个情况,从各厂商的招聘资料中可见一斑。

欣旺达1.jpg来源 | 受访者提供

时代财经近日获得的一份欣旺达内推岗位资料显示,材料、系统等领域的研发主任工程师内推奖金为1.5万元,动力板块副总级人才内推奖金为2万元,而普通工程师内推奖金只有3000元。据某猎头透露,欣旺达总部正在招聘的储能产品经理需求很急,给出条件包括70万元以内年薪,若后期储能板块IPO成功,有原始股分配。

另外,近日某锂电行业资深人士向时代财经透露,“一位锂电公司的老总想要找一位总经理助理,但是找了很久总没有合适的人选,最近有一个还凑合的,要价却很离谱,不仅要求70万元左右的年薪,还要求有期权。但不给的话,稍微合适的人选都找不到。”作为参考,2020年报数据显示,国轩高科财务负责人潘旺的年薪为69.18万元,欣旺达监事会主席袁会琼的年薪为76.79万元。

人才紧俏只因扩产潮?

对于目前锂电产业人才行情走俏现象,尽管舆论暂时将其解读为动力电池企业扩产所致,但背后或还有其他的原因。

“行业内的高端人才有哪些大家心里都有数,他们薪资不算低,大部分是有期权的,不会轻易‘挪窝’。”黄明向时代财经表示,“行业里面的头部及腰部企业都会要求核心员工及技术类岗位员工签署竞业协议,一般是两年”。

据此前媒体报道,某一线动力锂电池公司的竞业禁止协议中,几乎将所有的动力锂电池公司及部分发力新能源汽车的整车企纳入到禁止名单中。前述头部动力电池厂商内部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因为动力电池产业科技属性较高,签署竞业协议是比较常见的事,公司也会根据员工岗位、工作性质不同以及直属领导的综合评价来调整具体年限”。

“坐拥雄厚资源和海量资金的头部大厂,为了阻延甚至阻断后来者的追赶脚步,会选择不断提高行业人才的薪资,提升用人成本,另在资本的助推之下,业内薪资泡沫越来越大,除头部大厂外,其他中小规模的企业很难拥有一支技术水平过硬的人才队伍。”除竞业协议之外,还有资深业内人士向时代财经透露,“有的大厂本身是不缺人的,他宁愿把人高薪挖过去养着,甚至养废掉,也不会留给竞争对手”。

“这种拿钱把人养废的现象很常见。”黄明向时代财经表示,“很多小公司的员工或行业人才就是这样的头部企业挖过去,然后高薪养着。在这样的行情下,大厂的人出来却很难再回去小企业,小厂也很难找到真才实学的人。这也是很多锂电小企业关门倒闭的原因之一”。

“锂电产业的升级、迭代速度是很快的,如果长期不让一个人接触一线的相关知识,很快就会跟不上行业需要。”对于上述现象,墨柯向时代财经表示,“即便其后续离开大厂选择降薪加盟中小企业,能不能进去都不好说”。

“目前产业内人才培养会有师傅带徒弟的这么一种模式,但行业扩张速度太快,这种模式能不能满足行业需求还不好说。”墨柯表示。而作为人才重要培养基地的高校,向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数量也远远不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刘淼201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开设新能源及“新四化”关联专业愈加新增。不过,目前国内汽车人才培养仍然面对两个问题:一方面,每年毕业生人数仍处在千位数左右,无法满足巨大的人才漏洞;另一方面,作为初次尝试开设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何安排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平衡,也成为各大高校应当考虑的重点要素”。

有业内人士表示,依照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周期,两年之内,高校培养的相关专业人才数量不会有数量级上的改变。依照当前形势,至少短期内,锂电行业人才紧缺现象不会有根本性变化。不过,行业扩产不一定会导致锂电人才紧缺,但产能过剩却一定会致使锂电人员流动潮出现。

2018年至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陷入低谷,作为上游配套产业的电池行业也因此发展遇冷,部分企业因此不断调整自身用人需求,行业出现从业者流动潮。

那么,本次扩产会不会致使锂电产业在几年后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锂电行业会否出现产能过剩?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宁德时代虽是业界龙头,技术、工艺包括产业链的掌控也均为顶尖水平,但其产业链上的超然地位,却让不少整车企有了更多想法,中航锂电便在广汽等车企的配合下异军突起。

不过,规模才是决定行业地位的关键。尽管合作车企有“出走”之嫌,但宁德时代的规模仍是其他友商难以匹敌的,想要“抢班夺权”,规模永远绕不开。

在其他多方面因素推动下,动力电池行业关于未来行业地位的卡位战已经打响,众厂商公布了“大干快上”般的扩产计划。近日,某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内部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各厂如今的地位和装机量都是前几年就已经确定好了的,大家现在扩产是为了后面几年的位置”。

根据公开信息,在扩产计划下,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2025年规划产能分别约为670GWh、600GWh、500GWh、300GWh。而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今年前11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128.3GWh。根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至2025年我国本土锂电池企业规划产能已超过3TWh。若以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900万辆估算,届时动力电池装车量仍难突破1TWh。

在此背景下,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或出现严重过剩,届时或将有一批电池厂商遭遇生存危机,他们也必然会根据自身市场发展及政策环境,在不断调整用人需求。

“各动力电池厂商规划的产能或不会完全兑现,未来几年不一定会出现所谓产能过剩。”墨柯向时代财经分析称,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公布扩产计划或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地方政府需要拉动经济与就业,而企业们需要劳动力和资源,双方达成某种默契一拍即合。第二,有资本的力量在背后推动。第三,当前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也确实需要动力电池企业扩产,以满足发展需要。

“我们的投资虽多,但都是相对长期的,其中部分目前还在初步的论证和建设当中。上述投资只是框架性的协议,是分年度实施的,周期约为4到5年。后续的投资还需要看市场的走向,也不是一次性拿那么多钱投进去”。针对超大规模扩产计划,国轩高科10月份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后续的投资金额主要是通过公司的经营现金和银行贷款,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扶持”。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编辑:李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