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广州好嘢,怎么折都有面
让更多人了解广州、爱上广州
《广州好嘢》于今年南国书香节期间正式发布。作为参与其诞生全过程的项目负责人,回首这段从灵感萌芽到成品绽放的编辑历程,感慨万千。个中故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从创意构思到纸艺设计,从内容打磨到印制落地,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团队的心血与对广州文化的深切期待。
文旅融合下的灵感迸发
故事要从“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说起。各级政府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这一宏观政策导向,如同春风拂过出版行业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我们新世纪出版社社长陈志强扎根广州20余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开始深入思考:在众多记录城市的图书中,如何打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这就是广州”的独特载体?如何让广州的文化魅力以一种全新的、可触可感的方式被更多人知晓,甚至能“带得走”?
传统图书形式虽然丰富多样,但似乎缺少一种能将城市空间生动再现、瞬间抓住读者眼球的魔力。一次偶然的机会,社长在讨论中首先提到了立体书。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在团队中引起强烈共鸣。立体书,这种神奇的书籍形式,既能将丰富的信息和精美的设计巧妙地折叠进书页之中,便于收藏携带;又能在读者翻开的瞬间,如同施了魔法一般,让各种场景在指尖“站立”起来,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这不正是我们苦苦寻觅的“能带得走的广州”的最佳呈现方式吗?它能打破平面的局限,以三维立体的视角,为读者构建一个沉浸式的广州世界。
锁定纸艺工程大师王伟
确定了以立体书为呈现形式后,寻找一位顶尖的纸艺设计师成为当务之急。我们深知,这位设计师不仅要有精湛绝伦的纸艺设计技艺,能够驾驭复杂的立体结构和精细的纸艺制作,更要对广州这座城市怀有深厚的情感,能够深刻理解并精准诠释广州的文化内涵。为此,团队开启了一场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之旅。
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立体书作品资料,关注各类纸艺设计奖项的获奖名单,走访行业展会,与众多纸艺创作者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名字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并越来越清晰——王伟。王伟老师是国内立体书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曾斩获全球立体书界的“奥斯卡奖”—— 梅根多夫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纸艺设计师。他的作品如《打开故宫》《走进三星堆》等,凭借精妙的纸艺结构、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叙事,在国内外都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更为重要的是,王伟老师在广州生活了20余年,早已成为半个“老广”。他穿梭于广州的大街小巷,对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人文气息、市井生活有着深入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内心深处藏着许多关于广州的动人故事,也希望通过纸艺作品来为广州做一些事情。
2025年3月底,当我们联系上王伟老师,并与他进行首次视频会议时,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扑面而来。会议中,我们详细阐述了对《广州好嘢》的策划思路、选题立意,希望通过这本书,将广州的标志性建筑、独特的岭南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全方位呈现给读者,让更多人了解广州、爱上广州。王伟老师听得十分专注,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表示,自己一直渴望创作一部关于广州的作品,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融入纸艺创作中,而他对广州的理解与我们的策划理念高度契合——都希望借助纸艺这一世界性语言,突破地域和文化界限,让广州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被全球读者看见、触摸和理解。
这次视频会议,如同两颗心有灵犀的星星相互靠近,碰撞出了创作的火花,王伟老师欣然接受邀请,正式加入《广州好嘢》的编创团队,成为这部作品的灵魂创作者。
从雏形到精致呈现
在确定核心编创团队后,我们便进入了紧锣密鼓的雕琢阶段,从场景筛选到纸艺设计,从内容创作到多媒体融合,每一步都力求精益求精,只为让广州的魅力能在书中完美绽放。
创作伊始,首要任务便是筛选书中呈现的广州地标场景。广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可谓处处皆景,一街一巷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从古老的南越国遗迹,到充满现代气息的摩天大楼;从繁华热闹的商业步行街,到宁静雅致的岭南园林,可供选择的素材数不胜数。
为了确保选取的场景既能代表广州的城市形象,又能在立体书中通过纸艺完美呈现,编辑团队与王伟老师进行了多次的研讨,最终确定了两条主线内容。 一是传统中轴线的历史景点,如越秀公园、北京路、永庆坊一带;二是新中轴线的地标景点,如广州塔、海心沙公园、花城广场一带;然后向外围拓展,挑选有代表性的景点,如白云山风景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及南沙新区景观等。这一内容的选取方向,也跟2025年新的羊城八景的评选逻辑基本一致,极具代表性。
精雕细琢的纸艺设计
确定场景后,王伟老师便全身心投入到纸艺设计中。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惊喜的过程,每一个场景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草图绘制、结构搭建、样品制作与修改完善。
以广州塔为例,为了精准呈现其独特的小蛮腰造型和高耸入云的气势,王伟老师在纸艺结构设计上煞费苦心。他尝试了多种材料和折叠方式,不断调整塔身的比例、曲线的弧度,力求在纸张的有限空间内,展现出广州塔的灵动与雄伟。
广州塔设计初稿
而在永庆坊的设计中,为了还原古街古巷的韵味,王伟老师精心设计了每一座建筑的细节,从屋顶的瓦片到门窗的雕花,都通过巧妙的纸艺结构得以呈现。在永庆坊的背面,则是细致精巧的岭南园林——粤剧艺术博物馆,亭台楼阁、荔枝湾涌、鲜花游船都紧凑地布局在方寸之间。王伟老师还将馆内最具特色的水榭戏台整个搬到了书中。水榭戏台临水而建,戏台上正在上演着经典粤剧,仿佛真的能听到婉转的粤剧悠悠飘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方寸间的亭台楼阁
全书近300处精密纸艺结构,如同一个个精密的齿轮,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一个栩栩如生的广州城。在制作过程中,哪怕是一个微小的折角、一条细微的压线,王伟老师都严格把控,力求做到完美无缺——因为他深知,这些细节之处,正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也是展现广州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创作
在纸艺设计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编辑团队也在全力挖掘广州的文化内涵,为每一个场景撰写生动详实的文字说明。我们深入研究广州的历史、文化、民俗、美食等各个方面,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走访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力求将最地道、最原汁原味的广州文化呈现给读者。
比如广州的美食文化。书中详细介绍了早茶、烧腊、肠粉等经典粤菜的特色、制作方法和背后的饮食文化。例如,早茶不仅仅是一顿早餐,更是广州人社交、休闲的重要方式——一家人或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点上一壶茶,几份点心,边吃边聊,享受着悠闲的时光。通过这样的文字描述,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广州美食所承载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好嘢》书名也蕴含深意。“好嘢”是极具广州特色的粤语词汇,意为“好东西、好厉害”。将作品定名《广州好嘢》,既彰显了立体书的高品质,更饱含着为广州喝彩的深厚心意。
创新的多媒融合阅读体验
为了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我们决定在书中创新性地加入融媒体资源,让读者在翻阅过程中有更多的惊喜。于是我们分别邀请了全国金话筒奖得住徐靓、知名媒体人李沛聪、广州地铁英语播报员Brandy录制了普通话、粤语、英语等音频内容。读者只需用手机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能听到这些生动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老广州的街头巷尾。后续我们还会制作相关的视频内容,包括广州地标建筑的建造过程、非遗技艺的制作工艺展示等,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广州的文化魅力。这种多媒体融合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书籍的单一阅读模式,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方位、沉浸式的广州文化体验空间。
攻克难题,守护匠心之作
当纸艺设计、内容创作与多媒体融合环节均已完成,《广州好嘢》便正式进入了印制阶段。这一环节既是对前期所有创意与设计的落地实现,也是一场充满挑战的 “攻坚战”——立体书的印制不同于普通平面书籍,其复杂的结构、精密的机关对纸张选择、印刷工艺、装订技术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纸张是立体书的“骨架”,直接决定了立体结构的稳定性和读者的触摸体验。我们与印制团队、王伟老师共同开启了纸张筛选工作,前后测试了多种不同克重、材质的纸张,最终选定了色彩还原性和柔韧性较好的铜版纸,既能稳固支撑立体场景的展开,又能保证折叠时的顺滑度,不易破损。
为了确保色彩还原度,我们多次打样比对,印刷时由专人从广州前往北京现场跟进。而王伟老师也亲力亲为,不仅随时调整设计,还前往印刷厂跟印,确保印刷工艺和印刷颜色得到最大的还原,从而保障了印装质量。
跟印中的王伟老师,右二
在整个印制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了“问题反馈机制”——每天在微信群里要求团队跟进每一个环节,将当天遇到的问题(如纸张折痕、印刷色差、组装偏差)及时与设计团队沟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比如,在封面印制打样时,发现封面颜色呈现不佳,3D光栅工艺的立体感不足,王伟老师便亲自到印刷厂与印刷团队沟通调整,最终让封面的3D质感完美呈现。
历经一个多月的反复调试与打磨,《广州好嘢》的首批成品终于顺利下线。当我们拿起成品,看到立体封面能够完美呈现,翻开书页看到广州塔稳稳“站立”,所有在印制环节遇到的难题与辛苦,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这不仅是一本立体书,更是编创团队用匠心守护的广州文化缩影。
游客拿着《广州好嘢》打卡地标景点
多方携手共筑文化精品
《广州好嘢》的诞生,绝非一己之力可为,而是凝聚了多方力量的心血。从创意策划到印制落地,我们得到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塔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
此外,在编辑和印制过程中,我们还邀请了资深的粤语媒体人、广州历史文化专家对书中的文字内容进行审核把关。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书中的粤语表述、历史事件、文化典故等进行仔细核对,确保内容准确无误、地道纯正。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单位和专家的支持与帮助,《广州好嘢》才得以从一个创意构想逐渐成长为一部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的文化精品。
项目于2025年4月正式开启,8月份需要见到书,其中还包含45天的印制周期,这对于大型立体书的出版周期来说,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但我们咬咬牙还是做出来了。4个多月的努力,从灵感萌芽到印制落地,《广州好嘢》终于在2025 年8月17日的南国书香节上盛大首发。当我们在首发仪式现场,看到读者们翻开书页时那惊叹的表情、听到他们由衷的赞美之词——有人为广州塔的立体造型震撼,有人因五羊雕像、永庆坊的高度还原会心一笑,还有老广州人捧着骑楼街场景回忆起童年时光——那一刻,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广州好嘢》在南国书香节举办首发仪式
南国书香节上人们纷纷为《广州好嘢》驻足
文化传承的新起点
《广州好嘢》不仅仅是一本立体书,它是我们岭南地区出版人对广州文化的一次深情告白,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积极探索。它以立体纸艺为媒介,重构了广州的城市记忆:让新广州人能够在互动游戏中快速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融入广州的生活;让老广州人在收藏翻阅中重温故土乡愁,唤起对往昔岁月的美好回忆;更让外地乃至外国读者,能通过这一本“可触摸的立体羊城”,跨越地域与语言的障碍,读懂广州的历史与活力。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广州的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广州与世界。
《广州好嘢》图书分享活动现场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希望《广州好嘢》能够走进更多读者的手中,让更多人了解广州、爱上广州。我们也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出版形式,挖掘更多优秀的地域文化——无论是立体书、融媒体书籍,还是其他更具创意的载体,都将成为我们传播文化的工具。因为我们深知,每一本书都是文化的火种,我们有责任让这些火种在读者心中熊熊燃烧,照亮文化前行的道路,让更多像广州这样的城市文化,以更鲜活、更动人的方式,在时光中绽放持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