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中报扫描 | 房企“五大关键词”中的焦虑与生机
2019年对于任何一家房企来说都不是轻松的一年,走过半程,各家房企感触良多。
图片来源:pexels
随着日历翻到9月,上市房企2019年中期业绩期画上句点。展示业绩、介绍战略、表达信念和态度,对于很多房企来说,业绩会已经有着固定的模式。但就算是这样,借着一年两次的业绩会,高管们总是愿意多说几句,向外界发出些声音。
从今年的中期业绩会中可以明显感受到,2019年对于任何一家房企来说都不是轻松的一年,走过半程,各家房企感触良多。从他们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很多共通点,而这些共通点,也折射着行业的现状和变化。
关键词一:调控
这几年,“调控”已经是房企业绩会上老生常谈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大大小小数十场房企业绩会中,几乎都会不自觉地谈起“调控”。
中指院研究报告指出,2019年上半年,房地产调控力度不减,针对房地产行业,从中央到地方、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体现出了高度的政策协同,中央在重要会议及时强调“房住不炒”,各地政府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跟进政策,因城施策、一城一策以确保市场平稳运行。
调控政策的影响体现到房企中期业绩上,往年动辄超过100%的业绩增幅已经难以看到,就连位于头部队伍的万科、绿地、龙湖上半年销售规模增速都只有个位数,过去几年飞速成长的融创在今年上半年亦只有11.8%的增长。
中指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2家销售额超过1000亿以上的房企,销售额增长率均值仅为16.0%,上半年销售规模在200-500亿的房企增速最快,平均同比增幅也不足40%,为39.1%。
基于上半年的种种变化,房企大佬们纷纷认为,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将继续承压。其中,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表示,这次房地产调控政策和以往不同,过去从需求端抑制,而这次是在融资端发力,目的就是严控资金往房地产流动,不再把房地产作为宏观调控工具,因此,紧张的情绪会在下半年得到延续。
碧桂园总裁莫斌则坦言,由于政策调紧,接下来三四线城市的压力会变得更大一些,但是碧桂园在三四线城市做了那么多年,非常有经验,将采取有效货量的供应做好三四线城市的市场。
总体而言,提起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房企们的神经都处于紧绷的状态之中。
关键词二:稳健
调控时代的房地产行业正在加速洗牌,如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做到不掉队甚至是“超车”,房企都在思考。
“过去我和吴总是你有钱,我有地,现在感觉是在钢丝绳上跳双人舞,又要保证发展速度,又要保证负债,所以阳光城这两年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但同时也在优化指标,这个平衡是不容易的。”回顾这两年又要速度又要稳健的日子,阳光城董事长朱荣斌大吐苦水。
阳光城执行副总裁吴建斌还透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阳光城内部就开始抓销售、抓回款。“国家政策方向非常明确,资金要转到实体经济去,未来政策还是会收紧,对企业来说还是要未雨绸缪,经营方面要抓紧。”
强调加快回款的并非阳光城一家,行业告别暴利之后,市场日趋理性,不少房企都意识到,“稳”应该是一切的前提,而加速去化,把现金抓在手里比什么都重要。
万科的业绩会上,COO张旭坦言,万科销售战略清晰,没有给自己规定目标,坚持每天都是卖房子的好时候,积极回款,努力去库存。同样,旭辉总裁林峰也表示,下半年旭辉的运营关键词是以销定产、降低库存、提高去化、加快回款。
强调加速回款之外,今年旭辉、禹洲、世茂等房企都划定了明确的投资红线,要求全年投资额要控制在销售回款的一定比例之下,以此保证财务始终处于稳定、安全的范围之内。例如,旭辉要求投资额在销售额回款的50%左右,其认为这是安全底线和纪律。
“宁愿慢一点,也好过摔倒。”用这句话来形容房企的心态再好不过。
关键词三:多元化转型
房企追求多元化转型是一个有趣的议题,不同于在很多目标上的统一标准,房企的多元业务五花八门,涉及面极广。
最常见的多元业务有商业地产、物业、文旅地产等。很多房企在这些领域的投入都已经开始看到回报,例如龙湖每年将收入的10%投入到商业地产中去,这两年来,商业地产规模迅速壮大,上半年商业收入突破20亿。
不过,发展上述业务只能算是房企多元化转型比较传统的一条路径。最近几年,房企口中提到的新业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冷门。
今年3月的业绩会上,碧桂园向外公布了“三驾马车”的新业务架构--地产、机器人、农业。随后,碧桂园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人事调动,多位集团副总裁被调入机器人、现代农业公司,还公开高薪招聘人才,显示出碧桂园对新业务的重视。
“我们首先做的是建筑机器人,公司在建项目面积达到2.8亿平米,每年交楼面积差不多达到1亿平米,建筑机器人一旦研制成功,对安全和质量是绝对有保障的,也弥补了建筑工人的缺失,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建筑成本。” 莫斌在业绩会上介绍,目前碧桂园共研发37款建筑机器人,其中有9款现在已经进入到项目的现场进行试运作。
雅居乐则看中了环保产业,2019年,雅居乐环保集团开疆拓土,下属项目达到52个,包含38个危险废物处理项目、7个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4个为综合工业园区项目及3个水务处理项目,与去年同期33个下属项目相比,增长58%。
而这些都还只是房企多元化业务中的冰山一角,恒大造车、华润做教育、融创做电影,这样的案例在房地产行业不胜枚举。不过,当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时代,新的尝试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关键词四:大湾区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推动下,大湾区成为房企竞相追逐的焦点,几乎百强名单中房企都在伺机而动。
作为在大湾区拥有大量土储的“大户”,龙光崛起背后与布局大湾区息息相关。2016年,龙光的销售规模还不足300亿,这一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随后,龙光“身价”暴涨,销售规模每年增长超五成。
在业绩会上,龙光董事会主席纪海鹏透露,目前龙光总土储是5400万平方米,总货值是7520亿元,大湾区占到80%。而且,在其2019年上半年的销售中,大湾区贡献的业绩占比亦超过50%。
像龙光、万科、美的、佳兆业等原本就扎根在大湾区内的房企,说要重仓大湾区乃是预料之中。但除了这些房企之外,还有很多此前较少布局大湾区的房企也接连喊话要重点开拓大湾区市场。
此前,禹洲董事长林龙安就曾坦言,已经将大湾区视为长三角地区之外的第二个业绩来源地。首创执行董事及总裁钟北辰同样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其投资重点、发展重点,也是给予更多投资期待的地区。
“上半年,首创置业进入佛山、东莞这些城市,也不存在更多的加强,或者更多的减少,或者根据政策的升级而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对首创置业来说是不会间断的,也是重点关注的。”钟北辰说。
可见,大湾区的“厮杀”已经拉开序幕。
关键词五:城市更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城市更新”成为了房地产行业中时常被提起的一个高频词。动作密集之时,甚至每天都能看到房企拿下城市更新项目的消息。在今年的中期业绩会上,城市更新也不出意外成为最受房企喜爱的拿地方式之一。
花样年对城市更新领域有着极大野心的一家房企。为了发展城市更新业务,今年5月,花样年还特意在深圳设立了一家城市发展运营有限公司。花样年首席财务官陈新禹在业绩会上坦言,花样年的目标是要成为大湾区的“旧改之王”。
“未来三年,花样年预计会推出20个项目,且都会为公司带来利润。目前花样年搭建了专门的投资团队和相关的金融机构对接,能够保证有资金提供给城市更新业务。未来花样年甚至会出现城市更新业务反哺城市开发业务的情况。”从花样年董事长潘军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城市更新寄予厚望。
花样年也绝不是城市更新战场上唯一的选手。就当下而言,百强房企中,至少超半数已经参与到城市更新领域,并正在以合作、收并购等方式加速进驻。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房企参与城市更新的目的大体一致,但参与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佳兆业、保利、富力等企业就是以独立运作为主,强化城市更新的品牌内涵;中南、旭辉、龙光等主要是以收并购为主;碧桂园、奥园、美的地产等主要以合作形式为主。
总结
其实,不论是态度上转变还是战略上的调整,甚至是在特殊领域的尝试和挑战,房企都是顺应市场、顺应时代而为之。在这个被称作处于“夹缝中”的时代,房企普遍面临着规模与生存的双重考验,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想必谨慎地去做出尝试总比原地踏步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