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
企业第一财经读本

绿城中国留了一手 曹舟南说很替去年拿地王的同行们担心
在打上中交的央企烙印后,绿城在规模路上的追逐不疾不徐。曹舟南向时代财经透露,2017年绿城投资项目的销售目标为700亿元,另外还有200亿元来自于代建项目,以此计算的销售总额甚至不及去年。
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即便宣布每股派息0.12元,但绿城中国的股价还是在开市后深度回调,开盘报跌5.5%。截至3月27日收市时,跌幅扩大至11.6%,成为当天内房股中下挫最严重的房企之一。
“乐观”的行政总裁曹舟南却并不认为这是坏事,在当天的香港业绩会发布上,他更宁愿将这解读为是内地和海外投资者对绿城中国的看好。“从绿城的业绩来看,今年有快速回升,我们的投资发展战略和公司治理也有长足的进步,深度回调是因为有更多的投资者看好。”
过去一年,得益于中交集团的背书,绿城首度迈入千亿阵营,它的总合同销售定格在1139亿元,当中有181亿元来自于绿城管理的代建项目。
比对2015年,绿城的销售增幅达到58.4%。其中,投资项目的销售占比为84%,代建项目为16%。而在投资项目中,存量去化468亿元,新推房源贡献490亿元,两者去化率分别为55%和73%。
在打上中交的央企烙印后,绿城在规模路上的追逐不疾不徐。曹舟南向时代财经透露,2017年绿城投资项目的销售目标为700亿元,另外还有200亿元来自于代建项目,以此计算的销售总额甚至不及去年。
但曹舟南也卖了个关子,“这只是对外安排的数字,内部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考虑,数字会更大。”至于大到何种程度,这位一向表情严肃的总裁并未透露更多的风声。
“绿城要反市场周期拿地”
与过去一年在销售上的大跨步不相匹配的是,绿城在土地市场的投资显得极为审慎。整个2016年,绿城通过公开竞拍和收购方式获得的项目仅有9个,分布于北京、天津、杭州等城市。
其新增项目的总建筑面积为228万平方米,归属于权益的仅有160万平方米,这与去年一年卖出的626万平方米相比,“缺口”不小。
某种程度而言,在去年火热的土地市场上“失声”,是绿城有意为之。“对目前的市场,我们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有判断了。绿城从去年5月份开始,在内地土地市场就保持非常谨慎的原则,基本上是按照捡漏的方法在获取土地。我们放弃了‘面粉’贵过‘面包’的土地,也放弃了对地王的获取。”
然而,谨慎的背后,曹舟南也并非没有担忧。“如果现在讨论绿城到底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是土地获取要加快。”曹舟南自问自答式地向现场媒体讲述道。
在千亿规模的房企中,绿城的土储并不占优势,甚至不及一些规模在其之下的同行。截至2016年,绿城共有85个储备项目,总建面为2912万平方米,归属于集团权益的土储为1333万平方米,总可售面积为2072万平方米。
不过,令曹舟南感到欣慰的是,绿城在三四线城市的存量处于逐步消化中。在去年的一二线换仓计划后,绿城总土储中一二线城市的占比已经从37%提升至43%。
过去一年在土地市场的甚少投入为绿城积蓄了不少资金,在市场调控愈发趋严的情况下,绿城要慢慢出手了,这种反周期拿地的机会,曹舟南在一年就看到了。
“我特别担忧去年6月份之后一些同行拿的高价地,因为预售证拿不下来。面对这样的市场,我们宁可少拿一点地,绿城还是瞄准今年下半年。我们对标过内房股里面的核心企业,看哪些企业到今年三季度还有充裕的资金获取土地。”
“我们从去年开始就在准备反周期投资,当房价和地价都在涨的时候,不去拼命拿地,后面一定会有更好的拿地机会。”曹舟南透露,2017年绿城将进一步增强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杭州、成都市场,加码郑州、济南、宁波,争取进入深圳和重庆两个新市场
当然,对绿城来说,它还有一项重要的补充来自于绿城管理的代建。这家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代建公司将承担绿城今年200亿元的销售目标,尤其是在热点一二线城市出台调控的背景下,三四线城市的代建业务将对绿城起到很好的补充。
在去年底,绿城管理的管控项目已经达到164个,总建筑面积约4557万平方米,对应的总可售金额约2531亿元。
“没有现金流谈发展不现实”
站在千亿关口,没有叫嚣地更进一步,绿城对外公布的目标甚至不及去年。在问到如何看待千亿规模时,严肃的曹舟南仿若变身“大学教授”,“我很有兴趣跟大家谈论这个话题”。
随即的几分钟成为了这位行政总裁的“独角戏”,“去年内地房企上千亿规模的很多,规模很重要,但我更主张有质量的增长。规模越大,如果没有做到有质量的增长是很危险的。这个危险可以定义为两个不负责任,对投资者和客户不负责。”
他直言,内房股中千亿房企的自有资金至少是两三百亿,如果规模在放大,但毛利、负债率这些核心财务数据不关注,简单的规模叠加只会让风险更大。
而市场调控的收紧对内房企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曹舟南表示,在去年全国12万亿的成交中,有5万亿属于投资、投机需求,在调控政策的打压下,全国市场的容量将下降至7至8万亿。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千亿与否已经让位于有质量的增长。
中交入主之后,绿城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在调整负债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截至2016年底,绿城的净资产负债率为58.1%,较2015年的73%有明显下降,而其总借贷加权平均利息成本为5.9%,2015年为7.3%。
目前,绿城集团取得的金融机构授信超过1500亿元,截至2016年底的实际使用额度为340亿元。冯征指出,过去“老绿城”的授信只有500亿元,绿城资金池的充裕来自于中交的信用背书。
曹舟南称,对内房股来说,现金流非常是重要的因素,没有现金流谈发展不现实。“在内地的北上广深拿一块地,几乎要准备80到100亿元的现金。到二线城市要准备50、60亿元现金。绿城对后房地产时代的理解是金融地产,没有金融支持,就只能从一线退到二线,甚至三线,按照这样的秩序一步步退出核心市场。”
因此,在这样的逻辑之下,绿城也在依靠中交集团在海外优势拓展地产项目,这家房企也在去年成立了绿城海外房产集团。曹舟南向时代财经透露,目前绿城在印尼雅加达的一期项目已经售罄,接下来绿城在印尼和澳洲还将有项目落地。
但与此同时,曹舟南也申明,绿城进军海外市场是非常谨慎的,一方面内房企在海外成功的案例不多,另外绿城也想将自己的品牌落地海外。“我们现在在做大量前期工作,研究当地的气候、人文环境,这些确定后,我们再展开一系列布局。”